共青团引导学生干部学风建设与组织作用探究
杨佳昕 尚婷婷 蒋栋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领头雁”,其示范作用与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学风建设成效。共青团作为联系青年学生的核心组织,具备凝聚学生干部、统筹资源的天然优势。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共青团存在引导方式单一、干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学风建设难以深入学生群体。本文探究共青团引导学生干部参与学风建设的路径与组织作用,旨在激活学生干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推动学风建设从“行政推动”向“学生自治”转变,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共青团引导学生干部参与学风建设的核心逻辑
1.1 目标契合:共青团职责与学风建设需求的统一
共青团的组织职责与高校学风建设目标存在天然契合点,为引导学生干部提供方向指引。从共青团职责看,其核心任务是引领青年成长成才,而学风建设作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术素养的关键举措,与共青团“服务青年发展”的职责高度一致;从学风建设需求看,当前学风建设需突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困境,而共青团具备动员学生干部、组织学生活动的经验,可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干部成为学风建设的“主力军”,弥补传统学风建设的参与度短板。
1.2 角色适配: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共青团需基于学生干部的能力特点,明确其在学风建设中的三类核心角色,避免角色模糊导致作用虚化。学生干部需以自身优良学风(如上课出勤率、学业成绩、科研参与度)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朋辈示范”带动周围同学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依托共青团搭建的平台,组织开展学习帮扶、学术交流等活动(如“学霸分享会”“考研互助小组”),将学风建设从“被动要求”转化为“主动参与”;作为学生与学校的“中间纽带”,收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课程难度、教学方式建议),反馈给教师或学校管理部门,推动学风建设精准施策。
二、共青团引导学生干部参与学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2.1 思想引领:强化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与服务认知
思想引领是确保学生干部主动参与学风建设的前提,共青团需通过多元方式提升其思想自觉。定期开展“学风建设干部培训班”,内容涵盖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学生干部的职责使命、活动组织方法等,邀请优秀校友、辅导员分享经验,帮助干部明确“为何做”“怎么做”;通过主题团日活动(如“学风建设我先行”讨论会)、榜样宣传(如评选“学风建设优秀干部”),强化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避免其将“干部身份”视为“荣誉标签”,而是作为“服务抓手”。
2.2 机制搭建:完善学生干部参与学风建设的保障体系
健全的机制能为学生干部参与学风建设提供制度支撑,避免活动“一阵风”,共青团需重点搭建三类机制。在学生干部选拔中,将“学风表现”作为核心指标(如要求学业成绩排名前 30% 、无违纪记录),同时考察组织协调能力与服务意愿,确保选拔出的干部“自身硬、能服务”;建立“共青团-院系-班级-学生干部”四级联动机制,共青团统筹资源(如活动场地、宣传支持),院系提供专业指导(如对接专业教师),班级提供实施场景,学生干部负责具体执行,形成多方合力;将学风建设工作纳入学生干部考核体系,设置“学风建设贡献度”指标(如组织活动次数、参与学生反馈、学风改善效果),考核优秀者给予评优评先、综合素质加分等奖励,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
2.3 活动创新:设计贴合学生需求的学风建设载体
活动是学生干部发挥作用的核心场景,共青团需指导学生干部设计“接地气、有吸引力”的活动,避免形式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学生设计活动,如为低年级学生组织“学习方法训练营”(由高年级干部分享笔记整理、时间管理技巧),为高年级学生开展“科研入门沙龙”(邀请教师指导,干部负责组织报名与沟通);摒弃“单向宣讲”模式,采用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学习打卡等互动形式,如组织“学风建设打卡活动”,学生干部带头参与每日学习打卡,通过线上社群分享学习成果,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将学风建设延伸至课外场景,如在宿舍区设立“学习互助角”,由学生干部牵头组织晚自习、作业辅导;在图书馆开展“占座整治”“安静学习倡议”等活动,优化学习环境。
三、共青团在引导过程中的组织优势与作用边界
3.1 共青团的核心组织优势
共青团下设班级团支部、社团团支部等基层组织,能快速触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干部,实现“全员动员、全面覆盖”,避免学风建设出现“盲区”;共青团可对接学校党委、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整合场地、资金、师资等资源,为学生干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提供支持,解决干部“无资源、难开展”的困境;共青团工作人员(如辅导员、团干部)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需求,能指导学生干部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避免活动与学生需求“脱节”。
3.2 共青团的作用边界
共青团在引导过程中需把握“引导而非主导、服务而非管控”的边界,避免过度干预。共青团需尊重学生干部的自主性,活动主题、形式由干部根据学生需求自主设计,共青团仅提供建议与支持,避免“指令式”安排;学风建设的核心是提升学习质量,共青团引导学生干部开展的活动需围绕“辅助学习”展开(如学习帮扶、环境优化),不能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业指导等核心职责;学风建设的最终参与者是全体学生,共青团需指导学生干部通过活动激发普通学生的主动性,避免“干部忙、学生看”的现象,确保学风建设惠及全体学生。
结论:
本文围绕共青团引导学生干部参与学风建设展开研究,明确了“目标契合-角色适配-价值共鸣”的核心逻辑,构建了“思想引领-机制搭建-活动创新”的实践路径,并厘清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与作用边界。研究表明,共青团通过精准引导,能充分激活学生干部的示范、组织与反馈作用,推动学风建设从“外部推动”转向“内生驱动”,有效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效性与覆盖面。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手段在引导工作中的应用,如通过共青团线上平台搭建学生干部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开展线上学风建设活动;同时可深化“校地共青团联动”,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干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提供更多元的支持,进一步拓展学风建设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崔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0.150 .
[2]刘艳.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出国与就业.2022.22.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