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尚杰

环县红星小学

一、引言

新时代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培养正确价值观与实践能力的双重使命。然而,当前劳动教育资源分散于学校、家庭与社会领域,存在协同不足、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了教育效果的深化。本文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政策依据,通过系统梳理资源现状,探索“家校社”联动机制下的整合路径,旨在构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为提升教育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二、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超越传统技能训练,强调劳动价值观与技能提升的统一。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时掌握基础劳动技能与创新方法。这种定义要求教育过程兼具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导,避免将劳动教育简化为体力劳动或形式化活动,而是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设计,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1]。

(二)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聚焦于习惯养成、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日常家务、校园服务等实践,帮助学生建立规律性劳动习惯;通过团队协作任务,强化对集体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开放性劳动项目,激发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这些目标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也为未来成为具备劳动素养的公民奠定基础。

(三)政策导向与要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要求,强调资源整合需覆盖家庭、学校与社会场景,并细化不同学段的任务类型与实施方式。政策还要求通过跨学科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等途径,打破资源壁垒,同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些指引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方向性框架,推动劳动教育从零散活动向系统化课程转变。

三、小学生劳动教育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有资源类型

学校资源以课程为核心,涵盖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辅以校园清洁、种植等实践任务,师资则由学科教师与专职劳动教师组成。家庭资源主要体现为家务劳动分配与亲子劳动互动,如共同烹饪、整理房间等,部分家庭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延伸教育场景。社会资源包括社区提供的垃圾分类指导、企业开放的实践基地,以及公益组织设计的职业体验项目,这些资源通过项目合作或场地共享的方式参与教育过程。三类资源在空间与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尚未形成有机联动[2]。

(二)主要问题

资源碎片化表现为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机制。例如,学校设计的劳动任务与家庭劳动内容重复,社会资源因信息不对称难以被有效利用。内容同质化体现在劳动形式集中于清洁、手工等传统项目,缺乏与科技、文化结合的创新设计,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不足。区域不均衡则突出表现为城乡学校实践基地数量差异显著,校际间师资水平与课程开发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农村地区因资源匮乏仅能开展基础劳动活动。

四、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探索

(一)整合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要求资源整合紧扣小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例如通过校园“责任田”种植项目连接自然观察与劳动技能,或设计“家庭节能小卫士”任务培养责任感,确保内容具象化、可操作。协同性原则强调构建“家校社”联动网络,如学校提供课程框架,家庭监督日常劳动习惯,社区开放实践场所,形成教育闭环,避免资源孤立。创新性原则主张融合科技与传统元素,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职业场景,或结合非遗技艺开发手工课程,同时引入项目式学习、游戏化机制等创新形式,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时空限制,激发参与兴趣与创造力。

(二)整合策略

课程资源整合需打破学科壁垒,开发跨学科课程,例如将劳动任务融入科学课的植物生长实验、语文课的劳动日记写作,或数学课的劳动效率计算,实现知识迁移。实践资源整合应建立“校内基地+社区站点 + 企业车间”三级网络,设计分层任务:低年级侧重自我服务(如整理书包),中年级参与校园维护(如绿化养护),高年级拓展社会服务(如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数字资源整合可搭建线上平台,共享劳动教育案例库、工具包及互动社区,支持教师备课与学生成果展示。评价资源整合需构建包含过程性记录、成果展示、同伴互评的多元化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形成动态反馈。

(三)保障机制

政策支持需争取教育部门设立劳动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及数字化工具开发,同时出台考核细则,将资源整合成效纳入学校评估指标。师资培训应通过工作坊、示范课等形式,提升教师设计劳动项目、整合学科知识及运用数字化工具的能力,例如培训教师使用 APP 记录学生劳动过程或设计跨学科课程。监督反馈机制需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定期收集学生、家长与社区意见,分析资源使用效率,例如根据区域需求调整企业实践基地的分配比例,或优化线上平台的案例更新频率,确保资源整合持续优化[3]。

五、结论

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多元化评价体系,可有效破解资源碎片化与形式单一化难题。实践表明,整合后的劳动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促进其价值观形成与实践能力提升。未来需持续优化政策支持与师资保障,推动资源整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培养具备劳动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萍,黄欣,林慧珊.具身认知视域下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新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5,(06):96-98.

[2]袁辉春.劳动教育实践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索[J].学苑教育,2025,(16):94-96.

[3]夏立艳.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5,(13):74-77.

本文为庆阳市 2024 年基础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立项号:QYKTLX[2024]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