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作者

袁林

云阳县石门小学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键能力,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素养培养的重要启蒙阶段。当前部分课堂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培养”“重解题训练、轻思维发展”的问题,难以满足素养教育需求。因此,探索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现存痛点

1.1 情境与生活脱节,素养培养缺乏载体

课堂情境设计多局限于教材例题,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度低,如讲解“百分数”时仅围绕抽象数字计算,未结合“商场折扣”“家庭用电量占比”等生活场景,导致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数感、数据分析观念等素养缺乏实践载体,无法形成真实应用能力。

1.2 活动设计形式化,思维深度不足

课堂活动多以“简单操作”“集体回答”为主,缺乏能激发深度思考的探究性活动。例如,教学“图形认识”时,仅让学生观察图形、说出名称,未设计“拼搭图形”“图形分割与组合”等活动,学生难以理解图形特征与空间关系,空间观念培养流于表面;同时,活动缺乏分层设计,无法适配不同思维水平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跟不上”。

1.3 教师引导碎片化,素养培养缺乏连贯性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多停留在“纠错”“提醒步骤”层面,未形成系统的思维培养逻辑。如讲解“应用题”时,仅指导学生找关键词、套公式,未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推理能力培养缺乏持续推进;同时,不同素养培养之间缺乏关联,未衔接数据分析观念与推理能力的融合培养,导致素养发展碎片化。

1.4 评价维度单一,素养发展缺乏反馈

课堂评价多以“答案对错”“计算准确率”为核心,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素养表现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解题时,仅判断结果正确与否,不关注学生是否通过数感估算结果、是否用推理验证思路,导致学生无法知晓自身素养发展短板,教师也难以针对性调整教学,素养培养失去有效反馈支撑。

二、小学数学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2.1 创设生活化情境

以“生活场景+数学问题”为核心设计情境,让素养在真实应用中落地:一是导入情境贴近生活,如教学“千克与克”时,创设“超市购物称重”情境,让学生通过触摸不同重量的商品建立重量感知,培养数感;二是探究情境融入生活需求,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设计“给教室墙面贴瓷砖”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墙面尺寸、计算瓷砖数量,理解面积公式的实际意义,同时发展空间观念与运算能力;三是拓展情境延伸生活应用,如教学“统计”后,布置“记录家庭一周开支并分析”的任务,引导学生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解读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2 设计探究性活动

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多层次探究活动,推动思维深度发展:一是操作类活动培养空间观念与运算能力,如教学“立体图形”时,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搭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观察从不同方向看到的视图,同时计算小正方体数量,兼顾空间观念与运算能力培养;二是推理类活动发展推理能力,如教学“找规律”时,设计“数列规律探究”“图形排列规律验证”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规律,形成“观察-假设-推理-结论”的思维链条;三是合作类活动促进素养协同发展,如教学“百分数应用”时,开展“小组合作设计促销方案”活动,学生需计算折扣、分析利润、对比方案,在合作中融合数感、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实现多素养协同提升。同时,活动设计需分层,如基础层完成简单操作,提升层进行规律探究,拓展层设计创新方案,适配不同学生需求。

2.3 强化系统性引导

教师通过“问题链+思维可视化”实现系统引导:一是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思维逐步深入,如教学“除法应用题”时,从“题目中已知什么”到“要求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再到“如何用除法解决”“如果条件变化该如何调整”,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梳理数量关系,培养推理能力;二是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辅助引导,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用线段图表示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量关系,同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总结解题思路,促进数感与推理能力融合发展;三是注重素养培养的连贯性,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从数的读写到数的比较,再到数的运算,形成“数感-推理-运算”的素养培养链条,确保素养发展连贯有序。

2.4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结果、知识+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一是关注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如数感方面评价“能否用不同方法估算结果”,推理能力方面评价“是否能清晰表达推理过程”,空间观念方面评价“能否准确描述图形特征”;二是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发展变化;三是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如发现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薄弱,后续课堂增加数据解读、图表分析类活动,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推动素养持续提升。

三、素养培养实践策略的实施保障

3.1 强化教师素养培养能力

教师是策略实施的核心,需提升两方面能力:一是素养解读能力,学校定期组织培训,帮助教师明确各学段、各知识点对应的核心素养目标;二是教学设计能力,通过优秀课例观摩、集体备课研讨,提升教师情境创设、活动设计、思维引导的能力,确保策略科学落地。

3.2 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学校需提供配套资源支持:一是建设素养导向的教学资源库,整合生活化情境案例、探究性活动设计、思维可视化工具模板,供教师参考使用;二是配备必要的教具学具,为素养培养提供物质保障;三是利用数字化资源,丰富素养培养形式,如通过 APP 模拟购物场景,强化数感培养。

3.3 加强家校协同

通过家长会、家校群等渠道,向家长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配合培养:一是鼓励家长在生活中渗透素养培养,如购物时让孩子计算价格、整理玩具时让孩子分类统计;二是及时反馈学生素养发展情况,如告知家长孩子空间观念薄弱,建议在家开展拼图、积木拼搭等活动,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需通过生活化情境搭建载体、探究性活动深化思维、系统性引导推动连贯发展、多元评价赋能提升,同时依托教师能力提升、资源优化、家校协同保障策略落地。该实践策略能有效解决当前课堂中素养培养的痛点,显著提升学生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水平,符合素养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金胜.谈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0,(31).

[2]杨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