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用非遗创客空间打开幼儿园本土教育

作者

余阿姝

南靖县山城中心幼儿园 363607

本土课程是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非遗文化资源对本土课程的开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我园充分利用南靖的非遗资源,把非遗引进校园,进入课堂,将非遗作为本土课程的主要内容,创设非遗“创客”空间,以传承非遗为切入点,以实践型教学为特色,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大胆尝试,让“非遗”成为幼儿园的一面旗帜,成为园课程文化的标志。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另一方面能使幼儿萌发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师资培养,整合多方资源等策略,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更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探索,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一、觉察非遗,把握教育契机

为深化和丰富我园的园本课程实践,我园紧紧抓住非遗这一教育契机,探索“非遗教育进幼儿园”,将有非遗属性的民间手工艺活动纳入园本课程建设,为幼儿创造亲身参与体验、耳濡目染的文化体验和创客空间,融通了非遗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顶层设计,将部分具有非遗属性的民间手工作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展非遗传承之旅。

(一)探秘非遗项目

幼儿园设计“探寻非遗项目”活动,需兼顾趣味性、安全性和教育性,让幼儿在游戏与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我们探秘非遗趣世界,可以开展探秘传统手工艺类和民俗文化类,分区域开展非遗体验,如剪纸区、扎染区、编织区、竹竿区、茶馆、陶吧等,也可以建议家长带幼儿参观非遗博物馆或文化节,深化认知。通过以上沉浸式体验,幼儿能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温度,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播下传承的种子!

(二)营造非遗环境

1. 空间场景打造

我园在教学楼走廊设置非遗主题展示区,陈列剪纸、编织品、木制品等实物作品,搭配图文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寓意。还将活动室改造为非遗特色教室,如“陶艺工坊”配备拉坯机、陶泥等工具,墙面展示经典陶器图片;“戏曲教室”布置戏服、道具,播放戏曲名段。

2.氛围渲染

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我园用非遗元素装饰校园,如挂红灯笼、贴窗花、布置端午主题的香囊墙,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通过多场景、多维度的环境营造,能够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热爱传统文化,为非遗传承创造更肥沃的土壤。

(三)开发本土课程

开发本土非遗课程是传承地域文化、增强幼儿文化归属感的有效途径,能让非遗在教育实践中“活起来”。幼儿园优先选取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非遗项目,如竹竿舞、闽南火把节,以“做中学”为核心,通过动手制作、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深度参与非遗实践。通过系统化开发本土非遗课程,既能让幼儿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也能推动非遗在教育场景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感受非遗,广开教育之源

为增强教育效果,我园将非遗作为教育内容,巧妙地将竹竿舞、陶艺、舞龙、编织、非遗美食以及部分相关联的民俗表演活动有序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对民间手工艺的兴趣、丰富幼儿非遗情感体验,大大地拓宽了教育资源。

(一)注入幼儿园课程的活力

非遗注入幼儿园课程,以童趣化、生活化的方式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幼儿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一是游戏化体验。设计非遗主题游戏:用面团、陶泥模仿面塑造型,开展“捏小动物比赛”;用废旧纸箱制作简易龙,让幼儿分组表演舞龙故事。二是多感官互动。通过“摸一摸”(触摸竹编纹理、陶泥)、“闻一闻”(辨别香囊中药香)、“尝一尝”(制作传统糕点)等活动,调动幼儿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增强对非遗的直观认知。

通过以上方式,非遗不仅能成为幼儿园课程中充满活力的文化基因,还能在幼儿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在童趣中焕发新生。

(二)播撒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

播撒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文化工程,幼儿园以游戏化方式开展非遗启蒙,如通过“陶泥”“编织”等活动,让幼儿在趣味中感知非遗元素,让非遗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通过创新实践,非遗文化的种子将在幼儿心中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三)挖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非遗为幼儿园教师一个搭建教研与实践平台,一是成立非遗课程开发教研组以学校或年段为单位组建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磨课活动,共同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难点。同时建立“非遗课程资源库”,共享教案、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实现成果互通。二是开展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将开发的课程付诸实践,通过课堂观察、幼儿反馈收集改进建议。例如,在剪纸课程后分析幼儿作品,优化教学步骤。

通过以上措施,教师不仅能掌握非遗课程开发的核心技能,还能形成持续创新的意识,为非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聚焦非遗,抓实教育成果

我园不仅完善了非遗环境的打造,解决了地方民间手工艺进入幼儿园的方式。不仅形成了“一园一文化,一园一特色”的环境转型,也将地方民间手工艺活动渗透到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的牌匾上醒目地标注着“家芗美食馆”“云水谣茶吧”“东溪窑陶吧”“编织坊”“木工坊”,让非遗文化的芬芳吹遍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让非遗文化扎根在幼儿园的土壤中。

(一)爱上非遗文化,绽放家乡光彩。

非遗创客空间突显非遗魅力,将幼儿园、家庭、社会联为一体,有利于幼儿去体验、去领悟、去传承非遗的魅力,有利于幼儿提高关注家乡文化的认识。

(二)演绎非遗文化,滋养儿童成长。

幼儿园充分利用非遗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化、趣味化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非遗文化,在非遗创客空间幼儿能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健康、认知、社会性、创造性、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实现特色化成长。

(三)传承非遗文化,筑就园本风采。

本土课程建设加上非遗文化资源的助力和学校设施的支持,一方面开创具有非遗特色的创客空间,如:开设编织坊,引导幼儿学习阮少珍毛线编织工艺;开设生活馆,制作非遗美食;开设东溪窑陶吧,制作陶器等;另一方面拓宽幼儿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打造“非遗+本土”教学模式,让教育内容更富有内涵,形成园本风采。通过非遗创客空间,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学习和掌握非遗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知识、技能,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动手实践,领会非遗文化的真实感,达到了“一举两得”教育效果。

备注:本文系 2024 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非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MJYKT202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