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美育课程的探索与建设
王雪洁
天长市张铺幼儿园 安徽天长 239300
幼儿阶段作为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与审美倾向,而在此阶段,幼儿教育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促进幼儿塑造健康的心理与人格特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教师应依托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资源,培育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体验能力,从而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造潜能的发展,并带领幼儿通过心灵感悟与发掘美的本质,借助个性化方式实现美的表达与再创。而在当前政府推进美育建设的政策前提下,教育实践需注重将美育融入各环节,从而为幼儿园的美育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平台。
一、自然美育的特征
自然美育是一种以自然景观和自然元素为核心的教育方式,通过将各种真实的自然要素引入到课堂,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美学理念及其内在意蕴,该教育模式以大众化为主要特点,同时依托现实生活中瀑布存在的自然资源,构建出一种贴近自然的教育实践,根据区域特有的环境,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再融合常见的景观资源,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塑造幼儿的审美观念,引导其对美学元素及其本质规律形成完整的理解。在幼儿自然美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整合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实施具有启发性的教育方式,使幼儿在感知自然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审美判断力与审美感受力。
二、幼儿园自然美育的重要性
自然本身具备开放性、娱乐性及创造性的功能和属性,它具体表现为多元化的活动形态,同时和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比较匹配。根据这一特性,本文将自然教育深度融入美育体系,从而创设了新的自然美育模式,其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维度。
首先,有助于全面激发幼儿参与游自然的积极性。传统的幼儿美育课程体系因过度侧重教师的知识性传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自主探究意愿,致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所降低。而自然美育的模式通过构建情境化、体验化的方式,进而将审美教育的目标有机融入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中,使幼儿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
其次,有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美育体系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自然教育因为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很容易吸引幼儿参与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了思维发散与个性表达的实践空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有助于全面增加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把美育与自然有机融合能构建出具有趣味性的教育情境,而这种游戏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探索欲,促使幼儿在自然的背景下主动接受审美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具有想象力的心理空间,使幼儿能够在想象性的体验中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
三、幼儿园自然美育课程的探索与建设
(一)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开发户外美育场地
在自然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果想要全面提升幼儿美育活动的质量,则可以积极挖掘所在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本土自然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发户外美育场地,而所选的空间既可以是幼儿园内部的生态绿地,还可以自然延伸到附近的公园,从而为幼儿提供具有自然教育功能的学习平台。比如,教师可以从幼儿园内选取一处空间,把它设计为小型的自然角,并且搭配上多样化的自然要素,比如沙坑、水池等,再适当种上具有观赏特征的花卉植物,从而构建起一个集审美体验与师生交流于一体的教育场所,有助于拓展幼儿接触自然的渠道。
(二)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根据自然资源在不同季节中所呈现的变化特征,教师可以实施一些具有主题性的美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春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春之韵”
作为核心主题的活动,并引导幼儿深入园内的花圃,以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变化过程,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幼儿主动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如刚发芽的小草、花朵盛开时的场景以及蝴蝶轻盈飞舞的姿势,并借助这些体验深入开展以“探索春天”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画出来,同时和同伴进行审美交流。其次在夏季,教师能够围绕“夏之梦”主题设计相关美育活动,并带领幼儿进行自然物采集的活动,指导其观察树叶、花朵等物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情况,并运用这些天然素材进行创意拼贴或立体造型,以此提升艺术感知力与创新力。转入秋季后,教师能够策划“秋之韵”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色彩变化,如树叶由绿变黄、变红,以及成熟果实的颜色和农作物丰收时的多彩景象。在冬天,教师可以以“冬之趣”为主题,组织一系列与冬季相关的美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雪后欣赏雪景,感受雪花的晶莹剔透和冬天的宁静之美。幼儿不仅可以真实体验到冬季独有的自然美,还可以掌握在寒冷的环境中发掘温暖元素的能力,并且将自然资源和主题式美育活动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幼儿内在的审美感知能力;与此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并且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稳定的基础。
(三)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的教育时期,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被视为美育实践中的核心目标,教师可以系统融合各种自然资源,有效拓展幼儿对美的感知维度,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可以设计“观察自然记录日记”的美育活动,支持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美丽实物认真描绘出来。其次,教师可以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对自然景物的体验。在艺术创作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常见的自然资源,如树叶、树枝等,把它作为美育教学媒介,从而带领幼儿进行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的美术创作;比如制作小猫小狗的模型、设计装饰性绘画等,幼儿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操作技巧,而且还可以在这些创作活动中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综上所述,幼儿园在美育活动中积极整合各种自然资源。这种活动增加了幼儿对自然的审美体验,也在心理层面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自然美育实践,幼儿可以认识到自然美的多样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幼儿对美的情感共鸣。
结语
自然美育课程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与创造力,它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形式。教师需依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兴趣,从而有效构建美育体系,通过创设沉浸式的美育情境,教师带领幼儿在自然活动的体验中感知美的本质。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将美育知识和生活进行融合,以此来引导幼儿发掘生活中的美学元素,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蓓蓓.幼儿园自然美育摭谈[J].新课程研究,2025,(05):90-92.
[2] 吴昳 云. 利 用自然 资源 开展 幼儿园 美育 活动的 策略 [J]. 家长,2025,(02):156-158.
[3]李娟.自然资源在幼儿园美育活动中运用的实践和思考[J].文科爱好者,2024,(06):237-239.
[4] 邹 梦 . 幼 儿 园 利 用 自 然 资 源 开 展 美 育 的 策 略 思 考 [J]. 智力,2024,(26):88-91.
[5]张卫民,刘传莉,杜鹃.幼儿园美育课程建设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4,(0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