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分析

作者

宋军军

延安市吴起县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 717600

引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明确提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应满足安全、保护环境及节约资源的要求,并应做到经济适用”。此要求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指明方向。面对地质环境复杂、施工环节繁多的现实状况,相关人员需要升级管理方式,加速融合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化手段与风险防控体系。如何在政策导向下落实保障措施并顺利开展建设工程,成为工程建设领域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属于大型地下综合工程,且轨道线路多穿过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密集、人流集中且地下管线错综复杂,若发生质量或安全事故容易产生连锁影响。安全管理在此过程中承担了风险缓冲作用,能够将不确定的威胁变为可管理的对象,防止施工干扰市民生活。另外,轨道交通工程构造复杂包含众多工序,每一环节的施工质量都需以安全管控为前提。在实际作业中,安全管理与提升质量紧密关联,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可约束人员操作并防范结构隐患,整体提高工程品质。除此之外,该类项目投资巨大,涉及大量资金、物料及人力投入,安全事故易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然而科学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工期拖延或资源浪费,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对施工单位而言,工程安全能削减损失以及增强企业声誉或市场竞争力,进而创造更多业务机会。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1.深化融合 BIM 技术,筑牢隧道施工安全根

隧道工程风险高,围岩稳定性及地质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因此为提升管控能力,施工管理人员可借助 BIM 技术能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并且平台实时联动施工环境、结构变形及进度数据,为预防风险提供有利条件。此方式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让决策更具前瞻性,将可能的隐患纳入早期管控,防止因信息延迟而导致风险扩大。此外,相关人员应用 BIM 数据有助于提升多专业间的协同效率,从而更有效地将安全管理融入项目全过程。

相关人员需把隧道工程现场获取的地质信息、水文资料及周边环境数据完整导入数字平台,奠定准确的地下环境仿真基础。设计环节则依据上述资料建立立体结构,并预先植入关键安全指标为后续施工监控提供比对基准。实际开挖后,数字平台借助传感设备回传的信息可同步反映围岩应力及地下水变动,辅助工程人员掌握隧道整体稳定状况。施工期间若存在某区段沉降量超过允许限值,平台将自动标记该异常区域并发出预警,管理人员可据此迅速调整工艺措施。同时设备运转情况也接入统一界面,实时呈现盾构机的掘进参数、刀盘状态等关键数据,保障机械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此外,设计、施工及监理各方可在同一端口获取数据,进而减少因沟通滞后引发的安全隐患。BIM 协同平台可自动校验集成环境中不同专业的设计成果,提前识别可能引发安全问题的设计矛盾,降低现场拆改概率。管理人员可借助平台实时掌握周边地表位移、管线形变及建筑振动等信息,为控制环境影响提供决策依据。面对突发状况,平台内置的应急响应板块能够快速提供处置建议,加速抢险决策。工程结束后全部数字资料将作为运维阶段的安全管理基础,形成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支持。

2.完善基坑支护体系,提升地下结构稳定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工程建设中难以避免大规模开挖基坑的情况,而由此引发的土体扰动成为威胁整体结构安全的主要因素。若支护方案存在缺陷或施工未达要求,极易引发坑体移位、地面下沉或相邻建构筑物变形进而危及工程全局。该阶段的安全管理需要紧密结合基坑支护与结构稳定,充分融合地质数据及力学分析结果。基坑安全关联地下结构的稳定状态,若局部问题未加控制易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损害工程整体安全性。

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人员需要提取地层分布、水位变化等关键信息,将其用于支护选型或制定方案的数据依据。同时设计环节要设定合理的力学边界,验算围护墙及支撑构件在多种工况下的状态,保障变形始终处于允许范围。施工时的开挖步骤须密切配合支护安装流程,形成可靠的空间围护结构。围护桩、支撑梁及止水帷幕等工序须紧跟土方开挖进度,防止因支护延迟引发坑壁滑移或局部破坏。相关人员在现场还应布置位移或水位传感设备,实时追踪坑壁变化及地表沉降数据,若监测值超出预警范围应及时调整工序或采取加固手段维持基坑整体稳定。随着开挖加深,支护体系的荷载分布产生改变,因此相关人员须校对各构件实际受力,并依据最新数据复核结构安全状态。施工中后期管理人员应关注周边道路、管线及建筑物的变化,联动分析外部响应与基坑监测数据,借助多源信息在出现异常征兆时迅速响应,阻断风险蔓延。主体结构完工后相关人员应按预定顺序安全拆除支护,保证地下结构顺利转换至永久受力状态,防止因卸荷不当引发附加沉降或应力突变。

3.强化有限空间管控,杜绝中毒窒息风险隐患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包含大量有限空间作业,常见于隧道、竖井及暗挖段等位置。此类区域普遍存在通风不良、作业范围狭窄等问题,容易滞留有毒有害气体或出现缺氧情况。若管理人员未提前采取防控措施,极有可能导致中毒、窒息或爆燃等严重后果。在整体安全管理中,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紧密关联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共同构成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环境。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将此类区域从常规作业中区分出来,实施针对性更强的专项监管,让其获得与主体工程同等甚至更高的关注度。

有限空间的安全管理应贯穿工程的各个环节,并在施工组织中形成持续反馈、优化的管理过程。施工准备期间,管理人员需在设计图纸或组织方案内标明所有有限空间的位置,让各单位在开工前就能辨识高风险区域,并且设计时还应预留通风及检测装置的接口,便于后期安装监测设备。进入现场作业后,管理人员必须建立严格的检测流程,要求人员进入前使用专业仪器全面检测氧气、可燃气及有毒气体浓度。监测设备需全天运行,数据实时传至中央管理端,若数值异常立即启动警报装置,随后由负责人协调加强通风或暂停施工,让有限空间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作业前管理人员应安装机械通风设备,持续送入新鲜空气防止聚集有害气体,伴随工程推进需及时调整通风布局保证气流覆盖全部区域。与此同时,通风效果应结合实时气体监测数据,杜绝局部死角。现场应配备专职监护岗,从外部持续掌握内部状况,当出现异常时控制中心可迅速启动应急程序组织救援。在工程后期,相关人员应在数字平台中及时更新空间信息,将监测、通风及应急措施纳入统一管理,保证数据符合现场实际状况。

结束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在复杂地质条件、密集地下环境及高强度工序之间保持平衡,而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源又相互交织,任何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引发结构失稳或环境失控。未来,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应在现有基础上深入应用数字化平台或智能感知技术,形成可追溯、可预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奠定坚固的技术及管理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哲.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铺轨施工技术及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3):38-40.

[2]孙健,包国航,迟昊,杨天宇,肖熙恩.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事故预防策略探讨[J].时代汽车,2025,(16):169-171.

[3]王志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及应急管理的策略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5,(02):65-67.

[4]王振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人民公交,2024,(2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