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邓建国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随着电力工程规模的扩大和施工复杂度的提升,传统施工方法在效率、安全性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等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力工程施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智能技术能够优化施工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安全管理,并实现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例如,无人机巡检、AI驱动的施工规划、自动化设备协同作业等应用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本研究旨在探讨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技术优势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推动电力工程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智能技术;电力工程施工;应用分析

引言

电力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施工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传统的电力工程施工方式往往存在施工周期长、劳动强度大、质量控制难度高等问题。而智能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智能技术涵盖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将其应用于电力工程施工中,能够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和安全风险。

1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1.1施工前的智能规划与设计

在电力工程施工前,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工程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高效采集施工场地的地理数据,包括地形、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为工程选址和线路规划提供精准依据。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电力工程的可视化展示与模拟分析,使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优化方案,提前识别潜在问题,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从而缩短工期并降低成本。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可结合历史工程数据,自动生成最优施工方案,提高设计效率。例如,在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中,AI可分析气象、地质等大数据,优化杆塔布局和导线选型,确保工程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智能规划与设计不仅提升了工程方案的合理性,也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施工过程中的智能监控与管理

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控与管理。智能穿戴设备(如安全帽、手环)实时监测施工人员的生理状态和位置信息,确保人员安全并优化调度。施工设备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定位装置实现运行状态与位置的实时监控,提升设备利用率并降低故障率。无人机和机器人可高效完成巡检任务,快速识别电缆铺设不规范或设备安装问题,保障施工质量。智能监控系统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时检测火灾隐患、违规操作等安全风险,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项目管理软件通过任务分解与进度跟踪,动态调整施工计划,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潜在延误,确保工程按期推进。例如,某变电站工程采用AI进度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天气、人员效率等变量,动态优化施工流程,最终缩短工期15%。智能监控与管理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大幅降低了安全与质量风险。

1.3施工后的智能验收与评估

电力工程竣工后,智能技术为验收与评估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红外热像仪、超声波检测仪等智能设备可对电力设施进行无损检测,快速定位设备缺陷(如绝缘老化、接头过热),确保投运安全。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测系统持续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结合AI算法评估长期性能趋势。施工质量评估模型整合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检测、工艺记录等数据,生成客观评价报告。例如,某输电线路工程通过BIM模型与现场检测数据比对,自动生成验收偏差清单,将人工检查时间减少70%。此外,大数据分析可挖掘施工数据与后期运维问题的关联性,为未来工程优化提供依据。智能验收与评估不仅提升了工程交付的可靠性,也推动了电力施工技术的持续改进。

2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优势

2.1提高施工效率

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施工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环节,提高了施工速度。例如,智能施工设备可以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精确施工,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施工误差和重复劳动,从而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2.2提升施工质量

智能检测和监控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和质量指标,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同时,通过智能规划与设计,可以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

2.3降低施工成本

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力投入,降低劳动成本。同时,通过对施工设备和材料的智能化管理,能够提高设备和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降低施工成本。此外,智能技术还可以提前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避免因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导致的额外成本支出。

3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1技术融合更加深入

未来,智能技术与电力工程施工的融合将呈现跨学科、多维度的发展态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将催生新一代智能施工装备,例如具备自主导航和自适应作业能力的电缆铺设机器人,可在复杂地形中完成高精度施工任务,大幅减少人力依赖。物联网、5G通信与边缘计算的协同应用,将构建低延迟、高可靠的施工数据中台,实现施工机械群协同作业与远程专家实时指导。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与现实数据的动态交互,可对施工方案进行实时仿真验证,提前规避风险。例如,在特高压变电站建设中,数字孪生模型能模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设备吊装过程,优化起重机选型与作业路径。

3.2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智能施工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将呈现"硬标准"与"软规范"并重的特点。硬件层面,需制定统一的设备通信协议(如基于IEC61850的施工机械互联标准),解决不同厂商传感器、机器人的数据互通难题。软件层面则需建立施工数据治理规范,明确BIM模型精度等级、无人机巡检数据格式等要求。国际组织(如IEEE)正推动智能施工术语体系与评估指标的全球化统一,中国可依托特高压等优势领域参与标准制定。

3.3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电力工程智能化的推进将催生"技术+工程"的T型人才需求。高等教育领域可能出现"智能电力工程"交叉学科,课程体系融合SCADA系统原理、计算机视觉等新技术与传统输变电知识。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类似"BIM施工应用工程师"的新兴认证将体系化,某电力设计院已要求35岁以下工程师必须通过Python编程考核。企业培训模式向"数字孪生+VR实训"转型,国网某分公司开发的虚拟变电站调试系统,可使新员工在无风险环境下掌握智能继电保护装置调试技能。

结束语

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和安全风险。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技术将与电力工程施工更加深入地融合,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体系将更加完善。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应积极拥抱智能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电力工程施工的智能化发展,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小军.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5,(03):248-250.

[2]王博,吕慧卿.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光源与照明,2025,(02):243-245.

[3]王铮.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1):272-273.

[4]郑志军.智能节能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与成本效益分析[J].石化技术,2024,31(08):342-343.

[5]张中宽.智能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4,53(03):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