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朱强
身份证号码:140602199411100039 中煤芒来(苏尼特左旗)矿业有限公司
摘要:露天采矿会改变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条件,还会形成具有特定特征的边坡,带来土地破坏、地质灾害风险增加等问题。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加强矿区生态修复、完善土地复垦制度、强化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等应对措施,以实现露天采矿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露天采矿;地质环境;应对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露天采矿作为一种重要的采矿方式被广泛应用。然而,露天采矿在带来资源的同时,也对地质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可忽视的影响。土地资源被破坏、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地质灾害风险增加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深入研究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露天采矿的概念与特点
露天采矿是一种在地表直接进行矿物开采的方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资源可直接观测性。露天开采使得矿体直接暴露在地表,便于地质勘查和资源评估,能较为准确地确定矿物的储量、品位和分布情况。生产规模大。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开采作业,提高开采效率,实现大规模的矿物产出。开采成本相对较低。与地下采矿相比,露天采矿无需进行大量的地下工程建设,减少了通风、排水等系统的投入。露天采矿也存在一些缺点。会对地表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噪声等会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二、开采前矿区地质环境情况
2.1矿区自然地理情况
在地形方面,可能是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貌类型。如果是山地矿区,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较陡,这会给开采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可能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丘陵地区的矿区相对地形较为缓和,但也需要考虑水土流失等问题。平原地区的矿区在地形上较为有利,但可能面临地下水位较高等问题。气候条件也是矿区自然地理情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气候类型会对矿区的开采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可能导致矿区积水,影响开采作业,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在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短缺,可能需要考虑开采过程中的节水措施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矿区地层构造
矿区的地层构造对露天采矿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等因素决定了矿体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地层的断裂构造也会影响矿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如果矿区存在较大的断裂带,可能会导致矿体的错动和破碎,增加开采的难度和风险。地层的褶皱构造也会影响矿体的分布和形态,需要在开采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和分析。
2.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露天采矿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量、水质等都会对开采产生影响。如果矿区地下水位较高,在开采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排水作业,增加开采成本。地下水的流动也可能导致矿体的溶解和流失,影响矿石的质量和产量。矿区的地表水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如果矿区附近有河流、湖泊等水体,需要考虑开采对水体的影响,以及水体对矿区的潜在威胁,如洪水等。水质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不良的水质可能会对开采设备和人员健康造成危害。
2.4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关系到露天采矿的安全和效率。岩石的力学性质是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坚硬的岩石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但开采难度较大,软弱的岩石则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矿区的地质构造也会影响工程地质条件。如断层、节理等构造的存在可能会降低岩石的稳定性,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矿区的土壤性质也需要考虑。如果土壤松散、承载力低,可能会影响开采设备的运行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2.5环境地质条件
矿区的环境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方面。在开采前,需要对矿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如果矿区存在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开采过程的安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矿区位于生态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排放,以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三、开采后矿区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应对措施
3.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
露天采矿会导致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开采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破坏了原有的水系和地下水径流通道。大量的采坑和排土场使得地表水更容易汇集,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积水。地下水的流向也可能因采矿而发生改变,影响周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布。露天采矿过程中的爆破、挖掘等作业会破坏含水层结构,降低含水层的渗透性和储水能力。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废弃物可能会污染地下水,导致水质恶化。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矿区的生产活动,还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影响。在露天采矿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
3.2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
露天采矿会使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开采过程中的爆破、挖掘等作业会破坏岩体的完整性,降低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原本稳定的山体可能出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大量的废渣堆积形成排土场,其堆积高度和坡度可能超出原有的地质承载能力,容易引发坍塌等事故。采矿活动还可能改变地下应力分布,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会变得更加复杂,对开采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构成更大威胁。
3.3环境地质条件变化
露天采矿对环境地质条件产生诸多变化。大量土地被占用和破坏,植被难以生长,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和废气,污染空气,影响周边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废渣堆积可能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废渣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渗入土壤和水体,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露天采矿还可能改变局部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这些变化不仅对矿区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在露天采矿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环境地质条件的保护和治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采矿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4形成边坡的特征
露天采矿形成的边坡具有以下特征。规模较大,高度和长度往往较为可观。这是由于露天开采需要大面积挖掘山体或矿床,从而形成高大的边坡。边坡角度较为陡峭。为了提高开采效率和获取更多的矿产资源,露天采矿通常会形成较陡的边坡。这样的边坡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边坡表面通常较为破碎。开采过程中的爆破、挖掘等作业会使边坡岩体产生大量裂缝和破碎带,降低边坡的整体性和强度。边坡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边坡可能由不同的岩石类型组成,其力学性质和稳定性也各不相同。这给边坡的稳定性评估和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结语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产生多方面影响,包括破坏土地资源、影响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引发地质灾害等。为应对这些影响,需采取加强生态修复、完善土地复垦、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露天采矿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确保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共赢,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子文,徐继亮,田家通.某露天非煤矿山的综合治理及提升方案的设计[J].黑龙江科学,2022,13(22):46-48.
[2]李凤明.采矿活动对矿区资源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1):106.
[3]程方解.论汾西县齐家沟矿区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J].华北自然资源,2021,(05):10-12.
[4]聂辉成.世界个体非法采矿活动现状与对策[J].世界采矿快报,1995,(35):5-6.DOI:10.13828/j.cnki.ckjs.1995.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