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体育课后服务的内容创新与效果评估
代陶
淮南市第十七中学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体育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创新体育课后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运动兴趣、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体育课后服务内容创新策略
(一)引入新兴体育项目
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新鲜感而兴趣不高。引入新兴体育项目,如飞盘、腰旗橄榄球、攀岩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例如,某初中在体育课后服务中开设了飞盘课程,规则相对简单、趣味性强,且具有较高的社交属性,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
(二)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结合学校的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一些具有武术传统的地区,学校可邀请民间武术艺人进校园,教授学生传统武术套路,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体育课后服务内容。
(三)实施个性化教学
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可通过体质测试、兴趣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计划。在具体实施中,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升组和精英组:基础组以体能唤醒和动作矫正为主,通过趣味跳绳、平衡训练等简单项目,帮助学生打好运动基础;提升组聚焦单项技能突破,如羽毛球的发球与接发球技巧、乒乓球的正反手转换训练等,逐步提高运动水平;精英组则侧重竞技能力培养,开展战术模拟、对抗训练等,为校队选拔储备人才。对于运动基础较弱或对特定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还可开设“运动体验课”,每月轮换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等项目,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运动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三、初中体育课后服务效果评估
(一)学生体质健康改善
通过定期的体质健康测试,对比学生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前后的体质指标,如身高、体重、肺活量、耐力、力量等,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体育课后服务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例如,某地区多所初中在实施创新体育课后服务一年后,学生的平均肺活量提升了 8.3% ,耐力项目(如 800 米、1000 米跑)的达标率从 72% 提高至 89% ,肥胖率从 15.6% 下降到 11.2% ,这表明体育课后服务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运动技能提升
观察学生在体育课后服务中对各类运动项目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可通过技能考核、比赛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估。在篮球课后服务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运球、传球、投篮等技能表现进行打分,并记录学生在班级或校际篮球比赛中的技术运用和发挥情况。数据显示,参与篮球课后服务的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各项篮球技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其中投篮命中率平均提升 12% ,传球成功率提升 15%o 。除篮球外,参与攀岩课程的学生也表现出显著进步,学期初仅 30% 的学生能完成 5 米攀岩,学期末这一比例达到 78% ,且动作规范性明显增强,这说明体育课后服务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
(三)兴趣培养与心理健康促进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体育课后服务的兴趣度、参与积极性以及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的体育课后服务,认为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缓解了学习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团队归属感。一些原本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后,逐渐变得开朗、自信,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也更加积极,如某班学生小林,起初因身材瘦弱不愿参与运动,在加入跳绳社团后,不仅体能明显改善,还主动担任社团活动组织者,这表明体育课后服务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新兴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学校存在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2.场地器材限制: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有限,无法同时开展多种体育活动,且部分新兴体育项目所需的器材设备较为昂贵,学校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
3.家长支持度有待提高:部分家长对体育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参与体育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参加课后服务不够支持。
(二)改进建议
1.加强师资培训与引进: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加新兴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活动的培训课程,如与专业体育机构合作开展飞盘教练认证、攀岩安全培训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积极引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体育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2.优化场地器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体育场地,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开展体育活动,如将操场划分为篮球区、跳绳区、体能训练区等功能区域。通过与周边学校、社区合作,共享体育场地资源,如周末借用社区体育馆开展攀岩、羽毛球等活动。此外,学校可通过申请专项经费、社会捐赠等方式,购置必要的体育器材设备,满足教学需求。
3.加强家校沟通与宣传:学校可构建“三维沟通体系”提升家长支持度:定期举办“体育开放日”,邀请家长观看学生课后服务成果展示,如班级篮球友谊赛、武术套路表演等;每月推送“体育成长月报”,通过图文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体质变化、技能进步;开设“家长课堂”,邀请教育专家讲解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习效率、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逐步转变家长观念,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五、结论
“双减”政策下初中体育课后服务的内容创新,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体育体验,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运动技能、培养兴趣爱好和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但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场地器材配置、提高家长支持度,能够进一步提升体育课后服务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初中体育课后服务应持续探索创新,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让更多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健康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吴舫,柯达.“双减”政策下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分析[J].体育风尚,2024,(07):95-97.
[2]胡国鸽.“双减”政策下梅州市初中体育发展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体育视野,2024,(08):134-136.
[3]蒋溢兵.双减政策支持下武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传承[J].武当,2024,(03):58-60.
[4]洪汉阳.“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3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