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智化平台支持下的家校协同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杨帆

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361001

引言

传统体质健康管理存在数据割裂、家校联动不足、干预措施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个性化、动态化的管理需求,而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为打破家校壁垒、整合健康数据、实现精准干预提供可能,所以探索数智化平台支持下的家校协同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对提升小学体质健康管理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构建动态监测体系,实现体质数据家校实时互通

传统体质监测过程中,学校掌握的体质测试数据与家庭记录的日常运动、饮食等信息常常处于相互隔离状态,形成“数据孤岛”,使得管理措施缺乏全面性与针对性,而数智化平台可以打破此壁垒,借助构建涵盖体质测试、日常运动、生活习惯等多维度的数据采集体系,达成家校数据的实时互通与动态整合,为精准评估学生体质状况提供数据支撑。

在“体质健康测试”单元教学过程中,学校依托数智化平台搭建起家校协同的动态监测体系:平台与学校体质测试系统实现对接,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50 米跑、坐位体前屈等测试数据被自动同步至平台数据库;与此同时,平台为家长端开发了简易数据录入模块,家长可每日记录学生的睡眠时间、早餐摄入情况、课外运动时长及类型(如跳绳、跑步、球类运动等)。数智化平台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生成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借助折线图、雷达图等形式直观呈现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当学生连续两周肺活量指标呈下降趋势,且家长记录的户外运动量明显减少时,平台会自动向教师和家长推送预警信息,提示增加有氧运动。教师结合课堂观察,在平台上向家长反馈学生的体育课表现,如“课堂跳绳耐力不足,建议家庭增加每日 10 分钟跳绳练习”;家长则通过平台反馈学生在家的运动情况,形成“测试数据 + 课堂表现+家庭记录”的三维动态监测闭环。

二、基于智能分析算法,生成个性化家校协同锻炼方案

数智化平台的智能分析算法依托多维度数据,精准识别学生体质短板,并结合运动生理学、教育学原理,生成个性化锻炼方案,通过家校协同落实,达成“千人千面”的精准干预,这类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方案,既可规避盲目锻炼导致的低效或损伤风险,又能充分调动家校双方的协同积极性。

在小学体育“跳跃”单元教学中,针对学生下肢力量与协调性差异较大的问题,学校利用数智化平台实施个性化锻炼方案:平台首先通过分析学生的立定跳远测试数据、课堂跳跃练习表现及家庭运动记录,将学生分为“下肢力量薄弱型”“协调性不足型”“能力达标型”三类,对于“下肢力量薄弱型”学生,平台为学校体育课推荐“台阶练习 + 负重深蹲(轻量)”的课堂训练内容,同时为家庭推送“亲子蛙跳游戏+跳绳(每日 2 组,每组1 分钟)”的居家锻炼方案,并附带动画演示动作要领;对于“协调性不足型”学生,课堂侧重“单脚交换跳 跳房子游戏”训练,家庭则安排“踢毽子+平衡木模拟练习(用书本搭建简易平衡木)”。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家庭锻炼打卡记录,在体育课上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家长则根据平台反馈的课堂表现调整家庭练习强度,形成“平台智能推荐—家校分工实施—数据反馈优化”的个性化干预闭环。

三、创新激励互动机制,激发家校协同参与积极性

数智化平台可通过构建多元化激励体系、设计趣味互动场景,将体质健康管理转化为富有吸引力的互动过程,激发家校双方的主动性与持续性,形成“参与—激励—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在小学体育“基本身体活动”单元教学期间,学校依托数智化平台开展“家校运动嘉年华”活动,平台设置“运动积分”系统,学生在体育课完成跑步、跳跃等练习任务可获得积分;家庭完成平台推荐的亲子运动(如两人三足跑、亲子跳绳)并上传视频也能累积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虚拟勋章、体育器材(如跳绳、毽子)或参与学校“运动小达人”评选。此外平台开设“运动圈”功能,家长可上传学生居家运动照片或视频,教师和其他家长可点赞、评论,形成互动氛围,学生在家庭中练习人教版教材中的“技巧”动作(如前滚翻),家长拍摄视频上传后,教师可在平台点评动作规范度并给出改进建议,其他家长也可分享自家孩子的练习经验。这种基于平台的激励与互动,将枯燥的锻炼转化为有趣的挑战,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家长对体育教学的理解与参与,使家校协同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

四、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家校健康管理专业素养

数智化平台能够作为资源整合与传播的载体,汇聚专业体育教学资源、健康科普知识,为家校双方提供系统、便捷的学习渠道,提升其健康管理的专业素养。

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单元涉及“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识别危险源,远离危险”等内容教学,学校利用数智化平台搭建起健康资源共享库,平台分类整合了教材相关的教学视频、图文资料,并邀请校医、体育教研员定期录制专题微课(如“青春期学生运动营养搭配”“居家运动安全指南”)。家长可通过平台随时查阅学习,当学生在家庭运动中出现轻微擦伤时,家长能在平台搜索“轻度损伤处理”,观看与教材同步的处理视频,依照“清洁—消毒—包扎”的步骤处理;教师可在平台发布“家庭运动安全提示”,结合教材内容提醒家长避免让学生在坚硬地面进行跳跃练习,防止关节损伤。平台设置“在线问答”板块,家长可向体育教师或校医咨询个性化问题(如“孩子扁平足适合哪些运动”),教师结合教材知识与专业经验解答,形成“资源共享—知识学习—问题解决”的专业支持体系,提升家校协同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数智化平台为小学体质健康管理的家校协同,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动态监测体系、生成个性化方案、创新激励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得以打破传统管理局限,实现体质健康管理的精准化、协同化与可持续化,这种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与健康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顺奇.家校社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J].社会主义论坛,2025,(06):59-60.

[2]吴琼.打好家校协同“组合拳”,助力学生体质“节节高”[J].新体育,2025,(04):95-97.

[3]沈墅,陈俊,李鹏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家校协同机制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4,39(05):37-42+6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信息技术 2025 年度研究课题“数智场景下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实践研究 KT25052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