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工程机械对传统设备的替代效应研究
马荔
哈密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三道岭养护所 新疆 哈密 83900
引言
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工程机械凭借零排放、低噪音、能效高等优势,正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设备。本研究聚焦新能源工程机械在技术成熟度、全生命周期成本、政策适配性等维度对传统设备的替代效应,分析替代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市场阻力与协同路径,为工程机械行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1 新能源工程机械对传统设备的替代效应研究意义
新能源工程机械对传统设备的替代效应研究具有深远意义。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传统燃油工程机械因高排放、高能耗等问题,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其生产与使用受到诸多限制。新能源工程机械以清洁能源为动力,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污染物排放,能有效改善作业环境质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行业层面看,研究替代效应可推动工程机械行业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促使企业加大在新能源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投入,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新能源工程机械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市场而言,深入了解替代效应能引导消费者和企业合理选择设备,促进新能源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行业向绿色、高效、智能方向加速迈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新能源工程机械对传统设备的替代中存在的问题
2.1 购置成本与保值率双重压力制约市场普及
新能源工程机械的购置成本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设备,成为用户决策的核心障碍。以电动装载机为例,其单价约为燃油装载机的两倍,尽管长期使用中能耗成本可降低,但初期投入压力迫使部分用户转向传统设备。新能源设备的保值率受电池衰减特性影响远低于燃油设备,二手市场流通性受限。用户担忧设备未达预期使用寿命即需更换电池,而电池成本占整机比例过高,进一步削弱了新能源设备的经济吸引力。在工程设备租赁市场,这一矛盾尤为突出,承租方更倾向于选择残值稳定的燃油设备以降低风险。技术迭代加速导致早期新能源机型快速贬值,部分企业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面临设备提前淘汰,进一步加剧市场对新能源设备的信任危机。
2.2 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滞后阻碍场景拓展
新能源工程机械的推广高度依赖充电、 换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前建设进度与设备渗透率严重脱节。在偏远工地或野外作业场景中,电源 率充电桩的稀缺性使得多台设备同时充电时易引发电网过载。以矿山 设备需提前规划充电路线,作业连续性难以保障。服务网络覆盖 维修网点数量不足,导致设备故障响应时间延长。传统工程机械代理商普 策略 燃 占比仍超七成,新能源设备仅作为补充产品线。
2.3 核心技术瓶颈与极端环境适应性限制应用范围
新能源工程机械在动力系统、电池性能等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显著短板。现行电驱动技术多通过电机替代柴油发动机,但能量转化过程中液压系统仍导致功率损耗,未能实现效率质的飞跃。电池能量密度不足迫使设备搭载庞大电池组,既增加自重又压缩作业空间,在隧道掘进等狭小场景中适用性受限。低温环境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尤为突出,北方冬季电量衰减超三成,导致设备需频繁充电或降低功率运行。油电混合动力虽能缓解续航焦虑,但双动力系统增加设备复杂度,维护成本反超纯电动方案。行业技术标准缺失加剧了产品碎片化,不同厂商电池接口、换电协议不兼容,制约了规模化应用。
3 新能源工程机械对传统设备的替代效应提升策略
3.1 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模型推动市场转化
传统设备采购决策侧重短期投入,而新能源设备需将电池更换、能耗节约、维护频次降低等长期收益纳入评估框架。企业可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差异化金融方案,例如以 TCO 差额为基准的融资租赁模式,将高出的购置成本分摊至设备使用周期,降低用户资金压力。建立电池健康度监测系统,通过动态评估电池剩余价值优化残值管理,提升二手市场流通性。针对租赁市场,可探索“电池即服务”模式,由供应商承担电池维护与更换成本,租赁方仅支付使用费用,消除用户对电池衰减的顾虑。政策层面需完善新能源设备折旧标准,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资产损耗,缩短投资回收周期,形成“初期高投入-长期低运营”的正向循环,加速市场渗透率提升。
3.2 打造“车-桩-网”一体化生态破解基建困局
新能源工程机械的规模化应用依赖充电、换电、储能等基础设施的协同布局。企业可联合电网公司构建“光储充换”一体化能源站,利用工地屋顶光 实现设备就地补能,减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针对偏远作业场景,开发移动 统匹配设备位置与能源需求,提升补能效率。服务网络建设需融合 增设新能源设备专区,培训技术人员掌握电池检测、电控系统维修等 能, 缩短故障响应 间。 协会 牵头制定电池接口、换电协议等通用标准,打破厂商技术壁垒,促进跨品牌设备兼容。
3.3 强化极端环境适应性技术研发突破应用边界
新能源工程机械需攻克动力系统与电池性能在极端工况下的技术瓶颈,以拓展应用场景覆盖范围。针对高寒地区,研发低温电解液与热管理系统,提升电池在零下环境下的充放电效率,减少电量衰减;在高温矿山场景中,采用液冷电池包与智能温控技术,防止热失控引发的安全隐患。动力系统方面,可优化电驱桥与液压系统的耦合设计,通过能量回收装置将制动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降低能耗损失。针对重载作业需求,开发高功率密度电机与多模驱动技术,实现动力输出与能耗的动态平衡。企业需建立极端环境测试基地,模拟高原、沙漠、极寒等复杂工况,积累设备可靠性数据,为技术迭代提供依据。政策层面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对突破“卡脖子”环节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结束语
新能源工程机械替代传统设备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当前仍面临电池续航、补能设施、初始投资高等挑战,但随着技术迭代加速、政策红利释放及商业模式创新,其经济性与适用性将持续提升,替代进程有望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主导。
参考文献
[1]范欣欣.新能源机械设备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前景[J].机械管理开发,2024,39(01):101-102+
[2]刘镇.浅析新能源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3,(17):209-211.
[3]孙海涛,宋立明,林琳,等.矿山开采新能源机械应用探讨[C]//国家建材技术图书馆,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2023 第十二届水泥工业节能环保技术高峰论坛会议文集. 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023:36-39.
[4]郭锐,韩彪,张淼.浅析工程机械新能源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9,(04):41-43.
[5]贾晨光.新能源工程机械特点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35(0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