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动态多车环境智能车辆换道轨迹规划方法研究

作者

高林齐 于大伟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动态多车环境中,智能车辆换道需应对车辆加减速、车道变化、突发障碍等不确定因素,传统轨迹规划方法易出现安全性不足、适应性差等问题。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换道效率与乘坐舒适性,成为换道轨迹规划的核心难点。基于此,本文聚焦动态多车环境的特性,梳理换道轨迹规划的关键需求与挑战,构建科学的规划方法体系,助力提升智能车辆的复杂场景适应能力。

一、动态多车环境智能车辆换道轨迹规划的核心需求与挑战

1.1 核心需求

动态多车环境下,智能车辆换道轨迹规划需优先满足安全性需求,确保换道过程中与周边车辆无碰撞风险,且符合交通规则;其次需兼顾舒适性,轨迹需平滑过渡,避免急加速、急减速或剧烈转向,减少乘客不适感;同时需保障效率性,在安全与舒适的基础上,合理缩短换道时间,避免影响整体交通流运行。三者相互制约又需协同统一,例如过度追求效率可能增加安全风险,而单纯强调安全可能导致换道延迟,需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三者平衡。

1.2 主要挑战

动态多车环境的复杂性为换道轨迹规划带来两大核心挑战。一是环境动态性强,周边车辆的行驶速度、方向、距离实时变化,需实时更新环境信息以调整轨迹,若信息感知滞后或预测偏差,易导致轨迹与实际环境不匹配;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多,如突发车辆加塞、行人横穿、路面状况变化等,传统固定轨迹规划方法难以快速响应,需具备动态调整与应急避障能力。此外,不同交通流量下的换道策略差异(如拥堵路段与畅通路段),也增加了轨迹规划的适配难度。

二、动态多车环境智能车辆换道轨迹规划的核心框架与方法

2.1 三阶规划框架

构建“环境感知-轨迹生成-安全校验”的三阶换道轨迹规划框架,实现动态环境下的闭环规划。环境感知阶段,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实时采集周边车辆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信息,结合高精地图获取车道边界、交通标志等静态信息,建立动态交通环境模型;轨迹生成阶段,基于环境模型与换道需求(如超车、避障),生成初始换道轨迹;安全校验阶段,对初始轨迹进行碰撞风险评估与动态适应性检测,若存在安全隐患或不符合舒适、效率要求,则反馈至轨迹生成阶段进行调整,直至生成最优轨迹。

2.2 轨迹生成方法

采用参数化轨迹模型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生成满足多元需求的换道轨迹。选择五次多项式或贝塞尔曲线作为轨迹模型,因其可通过调整参数实现轨迹平滑性控制,适配换道过程中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约束;以“最小碰撞风险”“最小乘坐不适感”“最短换道时间”为优化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其中碰撞风险通过与周边车辆的距离阈值量化,乘坐不适感通过加速度变化率(jerk 值)衡量,换道时间通过轨迹长度与行驶速度计算;采用 NSGA-Ⅱ 等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得到 Pareto 最优解集,再根据实时交通场景(如拥堵程度)选择适配的轨迹参数,生成最终换道轨迹。

2.3 动态调整机制

为应对动态多车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入基于环境预测的轨迹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卡尔曼滤波或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对周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短期预测(如未来 1-3 秒的位置、速度),判断其是否会对当前换道轨迹产生影响;若预测到潜在风险(如目标车道车辆突然减速),则触发轨迹调整流程,基于最新环境预测结果,重新优化轨迹参数,如延长换道时间、调整转向角度,避免碰撞风险;同时设置应急避障分支,若突发紧急情况(如前方车辆急刹),则快速切换至预设的应急轨迹,确保车辆安全。

三、动态多车环境智能车辆换道轨迹规划的性能评估维度

3.1 安全性评估

安全性评估是换道轨迹规划的核心指标,主要从碰撞风险与交通规则符合性两方面展开。碰撞风险通过“最小安全距离”与“碰撞时间(TTC)”量化,若轨迹全程中智能车辆与周边车辆的距离始终大于最小安全距离,且 TTC 大于安全阈值(如 3 秒),则判定碰撞风险低;交通规则符合性评估需检查轨迹是否符合车道行驶规则(如不压实线、不逆向行驶)、换道时机是否合理(如禁止在路口、弯道换道区域换道)。通过模拟不同动态场景(如多车并行、车辆加塞),统计轨迹的安全达标率,评估规划方法的安全性。

3.2 舒适性与效率性评估

舒适性评估聚焦乘客主观体验,通过轨迹的加速度变化率(jerk 值)与速度波动幅度衡量,jerk值越小、速度波动越平缓,乘坐舒适性越高,通常要求换道过程中 jerk 值不超过 10m/s3 ;效率性评估通过换道时间与交通流影响程度衡量,换道时间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如城市道路换道时间 5-8 秒),同时统计换道过程中对周边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若未导致周边车辆明显减速或拥堵,则效率性达标。通过实车测试或仿真实验,采集舒适性与效率性指标数据,对比不同规划方法的性能差异。

3.3 环境适应性评估力

环境适应性评估旨在检验规划方法对不同动态多车场景的适配能力,选取典型场景进行测试,包括常规交通流换道、拥堵路段换道、突发障碍换道等。评估指标包括轨迹调整响应时间(从感知环境变化到轨迹调整完成的时间)、不同场景下的轨迹有效率(能成功完成换道且满足安全、舒适要求的轨迹占比)。若规划方法在各类场景中均能快速响应环境变化,且轨迹有效率高(如超过 90% ),则说明其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应对动态多车环境的复杂性。

结论:

动态多车环境下智能车辆换道轨迹规划需以“安全为基、协同舒适与效率”为核心,通过“环境感知-轨迹生成-安全校验”的三阶框架,结合多目标优化的轨迹生成方法与实时动态调整机制,可有效应对环境动态性与不确定性挑战。从安全性、舒适性、效率性与环境适应性四个维度进行性能评估,能全面检验规划方法的实用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融合更精准的环境预测模型(如融合车路协同信息),优化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求解效率,提升轨迹规划的实时性与准确性,为智能车辆在复杂交通场景下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耀庭,郑燕萍.无人驾驶汽车路径跟踪算法研究综述[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23,51(06):21-26+35.

[2]刘炜,陆存豪.自动驾驶汽车环境感知传感器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23,48(10):19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