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历史文化街区中公共艺术的遗产保护与创新表达平衡研究

作者

关泽栋 李明雪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市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其保护与更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公共艺术以其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成为激活历史文化街区活力、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实践中,公共艺术的创新表达与历史遗产的保护之间常存在矛盾,过度强调创新可能破坏街区的历史风貌,而严格的保护又可能限制艺术的创作空间。本文聚焦这一矛盾,深入探讨公共艺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实现遗产保护与创新表达平衡的路径,旨在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平衡保护与创新的核心原则

1.1 价值认同原则

公共艺术的创作应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以传承和彰显街区的核心文化价值为前提。艺术家需深入研究街区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使公共艺术作品成为历史文化的延伸与表达,而非孤立的艺术符号。同时,创新表达需以不损害街区的历史价值为底线,避免出现与历史文脉相悖的创作。

1.2 空间融合原则

公共艺术作品应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环境、建筑风貌相协调,实现"艺术-空间-历史"的有机融合。在作品的体量、尺度、材质等方面,需考虑与周边历史建筑的兼容性,避免作品过于突兀,破坏街区的整体空间秩序。同时,可利用街区的闲置空间、公共节点等进行创作,将艺术融入街区的日常生活场景,增强空间的文化氛围与活力。

1.3 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使用者与守护者,其对街区的认知与情感认同是平衡保护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公共艺术的创作应充分吸纳公众的意见与需求,通过调研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到作品的选题、设计、创作等环节。这不仅能够确保作品更贴合公众的文化需求,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归属感,还能通过公众的参与实现对历史文化的共同传承与创新。

二、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平衡保护与创新的实践策略

2.1 主题创作:立足历史文脉,挖掘时代内涵

以街区的历史事件、名人故事、传统工艺等为创作主题,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再现历史场景,唤醒公众的历史记忆。例如,以街区的传统商贸历史为主题创作雕塑,用艺术语言讲述街区的商业文化故事。围绕街区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方言俚语等民俗文化,创作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使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传承与活化。结合当代社会的环保、社区营造等时代议题,将其与街区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进行创作。例如,以"绿色生活"为主题,利用街区的传统材料创作环保装置,既传递时代理念,又彰显本土文化特色。

2.2 形式语言:借鉴传统元素,创新表达手法

从街区的传统建筑、民间美术、传统服饰等中提取代表性的符号元素,如木雕图案、砖雕纹样、剪纸造型等,将这些符号进行抽象、重构,融入现代公共艺术作品中,使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美感。在使用传统材料(如青砖、灰瓦、木材)的基础上,适度引入现代材料(如玻璃、钢材、灯光),通过材料的对比与碰撞,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例如,用传统的青砖与现代的钢材结合创作雕塑,既保留历史的厚重感,又体现时代的轻盈感。除传统的雕塑、壁画外,可探索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多元形式。例如,利用投影技术在历史建筑的墙面上呈现动态的历史影像,通过互动装置让公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丰富公共艺术的表达维度。

2.3 技术应用:融合传统工艺,运用现代科技

邀请传统工匠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将木雕、石雕、泥塑等传统工艺融入作品制作过程,不仅能够保证作品的工艺质量,还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技艺。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为公共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利用 VR 技术重现历史街区的原貌,让公众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历史场景;通过 AR 技术将虚拟的艺术元素与现实的历史建筑相结合,创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在运用现代科技时,需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艺术的内涵与情感表达。技术应服务于艺术创作的主题与目的,与传统工艺、历史文化相融合,而非成为单纯的技术炫技。

三、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平衡保护与创新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规划引导

将公共艺术纳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规划体系,明确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向、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专家、艺术家、公众等多方参与论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明确的指导。

3.2 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专门的公共艺术管理机构,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维护等全流程管理。制定公共艺术项目的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的申报条件、评审标准、资金使用等,确保项目的质量与效益。

3.3 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公共艺术项目的监督评估机制,对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效果进行全程监督与评估。邀请专家、公众代表组成评估小组,从历史保护、艺术质量、公众反馈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项目,确保公共艺术项目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结论:

历史文化街区中公共艺术的遗产保护与创新表达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策略实现有机平衡。在创作过程中,需遵循价值认同、空间融合、公众参与的核心原则,从主题创作、形式语言、技术应用三个层面采取针对性的实践策略,同时辅以完善的规划引导、管理机制与监督评估措施。通过这种平衡,公共艺术能够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脉与风貌特色的同时,实现艺术的创新表达,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与吸引力,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街区中的平衡策略将更加成熟,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皞.浅析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江苏城市规划,2021(1)5-6.

[2]姚光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范性与适应性研究[J].建筑遗产保护,2022(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