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策略
侬富基
广南县第四中学校 663313
引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青少年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与道德判断力的核心使命。然而,受限于师资结构、教学资源与地域文化差异,农村教研常陷入“低水平重复”困境:教师照本宣科、案例脱离乡土实际、学生参与度低。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其有效性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质量。本文基于农村教学经验,结合“情境浸润式课堂”创新实践,提出“问题驱动—情境重构—资源整合”三位一体的教研策略,旨在破解农村教研资源匮乏、教师动力不足等难题。
一、问题导向:重构校本教研流程
(一)集体备课:从“经验分享”到“问题攻坚”
传统集体备课多聚焦教材解读,忽视农村学生认知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通过“三步问题诊断法”重构流程:第一步,教师提前一周提交教学困惑,如“如何将《我们小点儿声》与农村集市喧哗场景结合”;第二步,备课组汇总问题,筛选出共性难题作为研讨主题;第三步,主备人设计“问题解决型教案”,如将农村集市噪音数据转化为课堂讨论素材。
以教师所在学校《遵守规则》单元备课为例,教师提出“农村学生普遍认为‘熟人社会无需规则’”的认知偏差。备课组通过“规则认知前测”发现, 72% 的学生认为“借邻居工具无需归还”。主备人据此设计“规则辩论赛”:一方以“村规民约需严格执行”为论点,另一方以“人情比规则更重要”反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规则与情感的平衡,课后调查显示, 91% 的学生能列举出 3 种以上需要严格执行规则的场景。
(二)课例研讨:从“观摩评价”到“行动研究”
教师在《我们小点儿声》课例中,通过“调音师挑战赛”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具体行动:学生分组测量教室不同区域噪音值,制定降噪方案并实施。这种“测量—分析—改进”的行动研究模式,为农村教研提供借鉴。教师在《预防犯罪》单元教学中,模仿该模式设计“校园安全地图绘制”活动:学生分组排查校园安全隐患,提出整改建议并提交校务会。最终,3 项学生提案被采纳,包括“在楼梯转角增设反光条”“调整课间操集合路线”等。
行动研究的关键在于“问题—行动—反思”的闭环。在《维护公平正义》单元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程序正义”概念,遂设计“模拟法庭”活动:选取农村常见的土地纠纷案例,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通过角色体验,学生撰写《我对程序正义的理解》反思日记,其中一名学生写道:“以前觉得打官司麻烦,现在明白按程序办事才能保护每个人。”
二、情境浸润:激活课堂生命力
(一)乡土资源开发:让教材“活”在田间地头
农村拥有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如村规民约、乡贤调解、民俗禁忌等。教师在《走进法治天地》单元教学中,挖掘本地“百年祠堂”中的家训文化:将“孝悌为本”“诚信立身”等古训与《民法典》条款对比,组织学生讨论“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的异同”。学生发现,祠堂中“禁止赌博”的族规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条高度契合,由此理解法律对道德的保障作用。
教师在《我们小点儿声》教学中,通过“乘坐文明巴士”情境串联知识点。借鉴该模式设计《走进社会生活》单元教学:以“赶集日”为主线,设置“市场调研员”“规则宣传员”“纠纷调解员”等角色。学生分组完成“集市商品价格调查”“文明购物倡议书撰写”“买卖纠纷模拟调解”等任务,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市场规则”“消费者权益”等概念。
(二)技术赋能:突破时空限制
农村学校虽硬件条件有限,但可通过低成本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教师利用手机录制“法治微课堂”:拍摄村干部调解邻里纠纷、派出所民警讲解防诈骗技巧等视频,作为课堂补充素材。在《网络生活新空间》单元教学中,播放本地农民直播带货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网络言论边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学生结合视频案例,制定《班级网络文明公约》,其中“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尊重他人肖像权”等条款被纳入学校德育考核。
学校通过“微课+实物投影”展示“调音师”任务成果。教师在农村课堂尝试“照片墙”评价法:将学生活动照片打印张贴,附上教师点评与同伴互评。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单元教学中,展示学生拍摄的“家乡新变化”照片:新建的村文化礼堂、通村的柏油马路、村口的新能源充电桩等。学生通过照片对比,撰写《我看家乡十年变迁》小论文,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三、校际协同:构建教研共同体
(一)城乡结对:共享优质资源
教师所在学校与城区初中建立“道德与法治教研共同体”,每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城区教师带来“辩论式课堂”“项目化学习”等新模式,农村教师分享“乡土案例开发”“低技术手段创新”等经验。在《崇尚法治精神》单元教学中,城区教师设计“法治人物访谈”项目,农村教师补充“本地法治模范——村支书老张”的案例。双方教师共同开发《法治人物访谈手册》,包含访谈提纲、记录模板、评价标准等,供两校学生使用。
(二)片区联动:破解“小校孤岛”困境
针对农村初中规模小、教研力量薄弱的问题,教师牵头成立“县域道德与法治教研联盟”,覆盖 5 所乡镇初中。联盟定期开展“主题式教研”:每学期聚焦一个教学难点,如“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法治课堂”等。在“劳动教育融入法治课堂”主题研讨中,各校教师分享实践案例:有的学校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设计“未成年人劳动权益保护”主题班会;有的学校利用校园菜地开展“种植合同签订”活动,让学生理解“契约精神”。
结束语:提升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教研有效性,需突破“就教研论教研”的思维定式,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乡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通过问题导向的教研流程重构、情境浸润的课堂创新、校际协同的资源整合,农村教研完全能走出“低水平重复”的困境。正如教师所言:“教研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当农村教师能自信地说出“我的课堂有乡土味道”,当农村学生能自豪地介绍“这是我们村的法治故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种子便已在乡土深处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王千红.道德与法治"入学教育"校本创新与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 2024(31).
[2] 袁玲.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15):983.DOI:10.12253/j.issn.2096-3661.2020.15.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