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田德栋

身份证号:152127198301152419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持续攀升,传统有人驾驶模式在运营效率、人力成本及服务精准度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无人驾驶技术凭借自动化、智能化优势,为提升轨道交通运行安全性、准点率和运营效益提供了新路径。研究其技术原理、应用实践与发展方向,对推动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构成

1.1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中枢,涵盖列车自动监督(ATS)、区域控制器(ZC)和车载控制器(VC)三大模块。ATS 系统如同 “智慧大脑”,负责制定列车运行计划,实时监控全线列车位置、运行状态及设备工况,通过可视化界面为调度人员提供决策依据。ZC 模块作为“区域指挥官”,基于轨道区段内列车位置信息,计算生成移动授权,确保列车安全间隔。VC 安装于列车,充当 “执行员” 角色,接收 ZC 移动授权和 ATS 运行指令,控制列车牵引、制动、车门开关等动作,实现列车自动运行、精准停靠。

1.2 通信与定位技术

通信技术为无人驾驶列车搭建起 “信息高速公路”,车地双向通信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如长期演进(LTE)专网,实现列车与地面控制中心间实时、稳定的数据传输,包括列车运行状态、乘客信息、控制指令等。高精度定位技术则赋予列车 “精准导航” 能力,卫星定位系统(如北斗)结合轨道上的应答器、计轴器等设备,通过多源信息融合算法,实现列车位置厘米级定位精度。同时,惯性导航技术在卫星信号遮挡区域辅助定位,确保列车定位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1.3 智能运维与故障处理技术

智能运维技术通过在列车关键部件和轨道设备上部署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振动、温度、电流等状态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设备健康评估模型,提前预测设备故障隐患,实现从传统故障后维修向预防性维护转变。故障处理技术建立了完善的故障诊断与应急处置机制,当列车发生故障时,车载系统快速诊断故障类型和位置,并将信息实时反馈至地面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依据故障严重程度,自动启动降级运行、区间救援等应急预案,确保列车故障时乘客安全和运营秩序。智能运维与故障处理技术共同保障无人驾驶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可靠运行。

二、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的实践应用

2.1 地铁系统中的应用

在地铁系统中,无人驾驶技术实现了运营模式的革新。列车从发车、运行、停靠到折返全程无需人工干预,通过精确的运行控制,缩短了列车间隔,提高了发车间密度,有效提升线路运能。精准的停车控制技术使列车停靠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方便乘客上下车,提升乘车体验。运营过程中,系统根据实时客流数据,自动调整列车运行速度和停站时间,实现运能与需求的动态匹配。同时,无人驾驶地铁减少了人为操作失误,降低了运营事故风险,提高了运营安全性和准点率,为城市核心区域大客流运输提供了高效、稳定的解决方案。

2.2 轻轨与有轨电车应用

轻轨和有轨电车多运行于城市地面或高架线路,环境复杂,无人驾驶技术在此场景的应用需应对更多挑战。通过先进的感知技术,如激光雷达等设备,实时感知轨道周边行人、车辆等障碍物,结合智能决策算法,使列车能够自主避让,保障运行安全。在复杂的路口和交叉路段,与交通信号系统联动,实现优先通行权控制,提高运行效率。此外,无人驾驶轻轨和有轨电车采用模块化编组设计,可根据客流需求灵活调整车厢数量,降低运营成本。其绿色节能的运行模式,配合无人驾驶的高效调度,为城市中运量交通提供了低碳、智能的运输方式。

2.3 磁悬浮列车应用

磁悬浮列车凭借无轮轨摩擦的特性,运行速度快,但对控制精度要求极高,无人驾驶技术成为其关键支撑。在磁悬浮列车上,超高速通信系统保障了列车与控制中心间海量数据的实时传输,以应对高速运行下的复杂工况。高精度的悬浮和导向控制系统与无人驾驶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列车悬浮高度、运行姿态的精准调节,确保列车在高速行驶中的稳定性。无人驾驶磁悬浮列车采用先进的能量管理系统,根据运行工况自动优化牵引和制动策略,降低能耗。

三、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的挑战与趋势

3.1 面临的主要挑战

技术层面,不同厂商设备和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突出,通信协议、数据接口的差异导致系统集成困难,影响整体性能。安全层面,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黑客攻击可能导致信号干扰、数据篡改,危及列车运行安全;同时,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也对无人驾驶系统的可靠性提出挑战。管理层面,无人驾驶模式下的运营组织、人员职责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需建立全新的运营管理体系和人员培训机制,以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岗位调整和技能要求变化。此外,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和信任度也需进一步提升,消除对安全和可靠性的疑虑。

3.2 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

针对技术兼容性问题,推动行业标准制定,统一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口规范,促进设备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采用加密传输、入侵检测、安全认证等技术,防范网络攻击;建立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系统抗风险能力。在管理方面,开展运营组织模式创新研究,明确各岗位在无人驾驶运营中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人员培训体系,培养兼具技术知识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科普宣传、乘坐体验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无人驾驶技术原理和安全保障措施,增强公众对技术的认知和信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3.3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将向更高智能化水平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列车具备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与 5G、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实现车 - 路 - 云协同,构建更加智能的交通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应用场景上,将从城市轨道交通向市域铁路、城际铁路等领域拓展,推动轨道交通全网络智能化发展。同时,无人驾驶技术将与绿色低碳理念结合,通过优化运行策略和能源管理,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助力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智能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

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在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对提升轨道交通行业竞争力、推动城市交通智能化发展意义深远。尽管面临技术、安全和管理等方面挑战,但随着技术突破、标准完善和应用推广,其将不断优化升级,为人们带来更高效、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引领轨道交通行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葛世平.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发展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影响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5,28(01):1-5+14.

[2]李旭.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的发展与思考[J].人民公交,2024,(18):153-155.

[3]董雪.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迭代升级[N].经济参考报,2023-01-1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