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唐雪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绵竹小学校 四川绵竹 618200

引言: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任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小学英语教学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首要任务,注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同时渗透文化意识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部分小学英语课堂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词汇记忆枯燥、语法讲解抽象、课堂互动不足等问题。英语歌曲作为一种融合语言、音乐与情感的教学资源,具有韵律感强、语言简洁、内容生动等特点,与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模仿的年龄特征高度契合。近年来,越来越多教师尝试将英语歌曲融入教学,但实践中仍存在应用形式单一、与教学目标脱节等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例,系统分析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路径,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一、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语歌曲,能以有趣的方式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尤其是对于低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此阶段学生的左脑主宰的文字、语言、计算、控制、推测能力并不发达,而他们右脑控制的形象思维已经颇具成熟,尤其对于色彩、旋律、图案、空间等要素已经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知识点是非常困难的,反而对于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知识记忆深刻。因此,将英语歌曲纳入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教研尝试。英语歌曲并非单纯的“课堂调剂品”,而是能与教学目标深度融合的优质资源,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兴趣是小学英语学习的核心驱动力。小学生对节奏、旋律敏感,英语歌曲通过明快的曲调、重复的句式,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例如,在“Colors”主题教学中,播放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学生通过跟唱“Red and yellow and pink and green, purple and orange and blue”,在旋律中自然感知颜色词汇,课堂氛围从“拘谨沉默”转变为“活跃互动”。

(二)降低学习难度,强化知识记忆

英语歌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词汇记忆和语言理解能力。歌曲的重复性和节奏感使得学生更容易记住歌词中的单词和短语,能帮助学生突破记忆难点。一方面,歌曲中高频重复的词汇与句型(如《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中身体部位词汇的反复出现),符合小学生“短时多次”的记忆规律。学生不仅能记住各个身体部位的词汇,还能通过歌词理解这些词汇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例如,教学“Be 动词(am/is/are)”时,改编歌曲《Row Row Row Your Boat》为“I am, youare, he is, she is, we are, they are”,学生通过韵律快速掌握 Be 动词用法,错误率显著降低。

(三)培养英语语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素养,体现为对语言节奏、语调、语义的直觉感知。英语歌曲的抑扬顿挫、连读弱读,能让学生在模仿中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规律。例如,歌曲《You Are My Sunshine》中“you are”的连读、“my”的弱读,学生通过跟唱自然掌握发音技巧,避免“逐词朗读”的生硬感。

(四)渗透跨文化意识,实现“语言+文化”双维度教学

英语歌曲是西方文化的“缩影”,涵盖节日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能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知文化差异。例如,教学“Christmas”主题时,播放歌曲《Jingle Bells》,学生在感受欢快旋律的同时,了解“圣诞雪橇、铃铛”等节日元素;歌曲《Old MacDonald Had a Farm》中对农场动物的描述,展现了西方乡村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同步接触文化知识,契合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

二、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英语歌曲的应用需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与学生认知水平,避免“为用而用”,具体可通过以下三

个环节实现深度融合:

(一)课前导入:以歌曲激活课堂,聚焦教学主题

课前 5 分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衔接课堂主题的关键时段。此环节可选择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简单歌曲,通过“跟唱、律动、猜谜”等形式,让学生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状态。

(二)课中融合:以歌曲突破难点,深化知识理解

课中是知识传授与内化的核心环节,可针对教学难点,将英语歌曲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此外,对于对话教学,可将教材中的对话改编为简单歌曲(选用学生熟悉的旋律,如《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让学生通过演唱熟悉对话逻辑与句式结构,再进行角色扮演,降低对话学习的难度。

(三)课后巩固:以歌曲延伸学习,强化知识记忆

课后巩固是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歌曲打卡、亲子共唱”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延续英语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后推送本节课相关的歌曲视频(如《Five Little Ducks》对应“数字与复数”知识点),要求学生录制跟唱视频上传至班级群,教师给予点评;同时鼓励亲子共唱,家长参与其中,既强化学生记忆,又营造家庭英语学习氛围。

三、英语歌曲应用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英语歌曲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需规避以下问题:

(一)选择适配性歌曲,避免“脱离目标”

歌曲选择需紧扣教学目标、学生学段与认知水平:低年级宜选择词汇简单、旋律明快的歌曲(如《ABC Song》《Ten Little Indians》);高年级可选择句式稍复杂、富含文化内涵的歌曲(如《YesterdayOnce More》节选)。同时,避免选择曲调晦涩、歌词生僻的歌曲,防止学生因难度过高而失去兴趣。

(二)控制应用频率,避免“喧宾夺主”

英语歌曲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核心内容。每节课歌曲应用时间建议控制在 1-5 分钟,避免因过度依赖歌曲而压缩知识讲解、练习的时间,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三)注重互动引导,避免“单向播放”

应用歌曲时,需设计互动环节(如动作模仿、歌词改编、猜词游戏),避免“教师播放、学生倾听”的单向模式。例如,播放歌曲后,可让学生找出歌词中的新词汇、改编歌词、分组演唱,让学生在“听、唱、创”中深度参与,实现“乐中学、学中用”。

四、实践反思与进阶方向

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会用英语”,英语歌曲以其独特的韵律性、趣味性与文化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实践证明,将英语歌曲科学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环节,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知识难度、培养语感与文化意识,是提升课堂效率与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未来,小学英语教师需进一步挖掘英语歌曲的教学价值,结合学生特点创新应用形式(如结合动画、戏剧等),让英语教学从“枯燥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生动的语言体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后续英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丽.流行歌曲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6,(04):205.

[2]刘苏琴.探讨如何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校园英语,2023,(49):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