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护理的慢阻肺患者居家康复健康指导模式构建与效果评价
刘敏超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0100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慢性病,有高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随我国老龄化加剧,患者数量持续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居家康复是 COPD 患者延续性护理的重要环节,对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降低急性发作频率意义重大。但传统居家康复指导缺乏科学证据,存在内容零散、缺乏个性化等问题。循证护理(EBN)指护士在实践中审慎应用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自身专业技能与临床经验,考虑患者需求,制定完整护理方案。将循证护理理念用于 COPD 患者居家康复指导,有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指导模式,提升护理质量。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循证护理的 COPD 患者居家康复健康指导模式,并对其效果展开评价。
一、基于循证护理的 COPD 患者居家康复健康指导模式的构建
1、证据检索与评价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 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 2023 年 12 月。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居家康复”“循证护理”“健康指导” 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1286 篇。采用 JBI 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严格质量评价,最终纳入 32 篇高质量文献,其中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Meta 分析等。
2、基于循证护理的 COPD 患者居家康复健康指导模式的核心内容
结合证据总结与临床专家意见,构建基于循证护理的 COPD 患者居家康复健康指导模式,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线上视频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普及 COPD 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等训练,每日训练 2-3 次,每次 15-20 分钟,以改善呼吸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步行、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 30-60 分钟;建议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指导患者控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避免加重呼吸困难;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详细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如观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变化,定期测量体重、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模式实施流程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涵盖呼吸科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在患者出院前 1-2 天,责任护士会依据专业评估量表,从患者的肺功能状况、运动耐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等多个维度,对患者展开全面且细致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精心制定契合患者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居家康复健康指导计划,不仅明确各项康复措施的具体执行步骤,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指导计划的内容、预期目标和实施方法,确保其充分理解。患者出院后,循证护理小组借助电话随访、微信公众号推送专业康复知识及小贴士、家庭访视等多元化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认真解答患者及家属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指导计划,保障康复指导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二、基于循证护理的 COPD 患者居家康复健康指导模式的实施
选取 2024 年 1-6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出院的 120 例 COPD 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居家康复指导,如发放手册、口头宣教。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出院前,责任护士全面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肺功能、自理能力、心理状态及家庭支持等情况,据此制定个性化指导计划,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并建立微信群方便咨询。出院后第 1、2 周及 1、2、3 个月,分别电话随访,了解康复情况,答疑并给予针对性指导。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 COPD 知识、康复训练及饮食营养等文章与视频,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于病情较重或行动不便者,在出院后第 1、3 个月进行家庭访视,由责任护士和康复治疗师上门指导训练、评估效果并调整计划。
三、基于循证护理的 COPD 患者居家康复健康指导模式的效果评价
1、评价指标
为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本研究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涵盖咳嗽、咳痰、胸闷、活动耐力等 8 个项目,总分 40 分,得分越高意味着患者生活质量越差。同时,运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量表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测评,量表包含症状管理、疾病认知、情绪管理、自我监测等维度,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此外,本研究还仔细记录患者在干预期间的急性发作次数,发作次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能够直观反映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康复进程。通过这一系列指标,能够从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病情稳定性等多方面精准掌握患者的康复进展与健康状态。
2、评价方法
分别在患者出院时、出院后 1 个月、出院后 3 个月,采用专业检测设备及标准化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肺功能指标(如 FEV₁、FEV₁/FVC 等)、生活质量指标(如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自我管理能力指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量表得分)的测定和评价,并详细记录患者在对应时间段内的急性发作次数。
3、结果
在出院 3 个月后的随访中,观察组在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急性发作控制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的 CAT 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这一结果直观反映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在自我管理能力上,观察组的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显示出观察组患者具备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在干预期间,观察组的急性发作次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
。这些数据综合表明,观察组所采用的干预措施在多方面均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四、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循证护理的 COPD 患者居家康复健康指导模式,通过科学的证据检索与评价,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需求,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指导内容和实施流程。经临床实践验证,该模式能够有效改善 COPD 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推广该模式的应用,不断完善和优化指导内容与方法,为 COPD 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居家康复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辰,王建安。内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40 - 152.
[2] 胡雁。循证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 - 20.
[3] 刘雪琴,李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J]. 中华护理杂志,2007, 42 (10): 883 - 886.
[4] 陈红,孙玉梅,张进。循证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J]. 中华护理杂志,2010, 45 (8): 716 -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