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工程中的应用
陈建伟
身份证:410223198009158057
引言
粮油食品是人类膳食结构的基础,粮油食品工程涵盖原料种植、收购、加工、储运及产品研发全链条,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粮食资源利用率与食品供给品质。随着消费需求升级与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传统粮油食品工艺逐渐显现不足,原料预处理中抗营养因子去除不彻底影响产品品质,质量检测效率低难以应对复杂安全风险,副产物多被废弃造成资源浪费。
一、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工程中的核心应用路径
1.1 原料预处理环节的生物技术应用
抗营养因子去除,部分粮油原料含有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剂、棉酚等抗营养因子,传统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效果有限且易破坏营养。通过酶工程技术,利用植酸酶、蛋白酶等生物酶可精准降解抗营养因子,植酸酶能将原料中的植酸分解为肌醇与磷酸,消除其对钙、铁等矿物质吸收的阻碍;蛋白酶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空间结构,降低其对蛋白质消化的抑制作用,提升粮油产品的营养价值与消化率。原料品质改良,针对不同粮油原料的特性,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优化原料品质。
1.2 加工过程优化中的生物技术应用
淀粉加工优化,传统淀粉提取依赖酸碱处理,易产生废水污染且淀粉得率低。采用酶解技术,利用淀粉酶对粮油原料中的淀粉进行分步降解,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淀粉与蛋白质、纤维的分离,提升淀粉得率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淀粉深加工中,通过糖化酶、异构酶等生物酶的协同作用,可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果糖等单糖或低聚糖,用于生产功能性糖浆、代糖等粮油衍生产品。油脂加工优化,油脂提取与精炼是油料加工的核心工序。在油脂提取环节,利用脂肪酶的催化作用,可在低温下实现油料中油脂的水解与分离,避免传统高温压榨导致的油脂氧化与营养流失。
1.3 质量安全控制中的生物技术应用
有害物快速检测,针对粮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掺假成分,生物检测技术可实现精准识别。免疫检测技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可快速检测粮油中的黄曲霉毒素、赭曲霉素等真菌毒素,操作简便且检测周期短;核酸检测技术通过扩增特定核酸片段,可精准识别粮油原料中的品种掺假,如区分小麦粉中是否掺入滑石粉、大米中是否混杂陈化粮,保障原料真实性。生物保鲜与防腐,传统粮油食品保鲜依赖化学防腐剂,易存在残留风险。生物技术可通过生物保鲜剂与微生物调控实现安全保鲜:利用乳酸菌、酵母菌产生的抗菌肽,可抑制粮油食品中腐败菌与致病菌的生长,延长米面制品、食用油的货架期。
1.4 副产物综合利用中的生物技术应用
功能性成分提取,利用酶解或微生物发酵技术,从副产物中提取活性成分。例如从米糠中通过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结构,分离提取米糠油、维生素 E 与谷维素;从豆粕中利用蛋白酶水解蛋白质,制备大豆多肽与大豆异黄酮,用于食品添加剂或保健品生产;从小麦麸皮中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生成膳食纤维与阿魏酸,提升副产物的经济价值。生物饲料与能源转化,针对难以提取高价值成分的副产物,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可转化为生物饲料或生物能源。
二、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工程应用中的现存问题
2.1 技术适配性不足
不同粮油原料的成分与结构差异显著,现有生物技术多针对单一原料开发,缺乏普适性与定制化。例如适用于小麦加工的酶制剂,在稻米或大豆加工中活性降低;针对大宗粮油的生物检测技术,难以适配小品种杂粮的特性,导致技术应用范围受限。部分生物技术与传统加工设备兼容性差,需改造生产线才能落地,增加了企业的应用成本。
2.2 成本控制难度大
部分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本较高,制约其规模化推广。例如高性能生物酶的发酵生产、提纯工艺复杂,成本远高于化学试剂;生物检测技术中的试剂与仪器价格昂贵,中小粮油企业难以承担。
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 值等,对生产管理要求高,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
2.3 产业化程度较低
当前多数生物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发或小规模试点阶段,缺乏成熟的产业化配套体系。例如副产物生物转化技术,在实验室中可实现高附加值成分提取,但规模化生产中易出现产物纯度下降、工艺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生物保鲜技术的货架期延长效果,在实际储运环境中易受温度、湿度波动影响,难以满足大规模流通需求。
2.4 专业人才短缺
生物技术与粮油食品工程的融合需要复合型人才,既需掌握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操作,又需熟悉粮油食品的加工特性与产业需求。目前行业内此类人才储备不足,多数技术人员仅精通单一领域,生物技术人才对粮油原料的加工工艺了解有限,粮油食品工程师对生物酶、微生物发酵等技术的应用细节掌握不足,导致技术落地过程中易出现衔接断层。
三、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工程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推动技术定制化与适配性升级
针对不同粮油原料特性,开展定制化生物技术研发。如基于稻米、小麦、大豆等原料的成分差异,开发专用生物酶制剂与发酵菌株,提升技术对原料的适配性;加强生物技术与传统加工设备的融合设计,研发可直接对接现有生产线的模块化生物处理设备,减少企业改造投入。
3.2 降低技术应用成本
从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两方面控制成本。在研发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优化微生物菌株与酶的性能,提升生物制剂的产量与活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推动低成本培养基研发,利用粮油副产物替代高价营养成分,减少发酵过程的原料消耗。在管理端,推广多环节共享技术模式,如多家中小粮油企业联合采购生物检测设备、共建生物发酵车间,通过资源共享分摊成本。
3.3 加快产业化配套与标准建设
加强产学研协同,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转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粮油企业合作,建立中试基地,针对规模化生产中的工艺稳定性、产物提纯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完善产业化配套设施,如建设专用的生物制剂储存冷库、副产物转化生产线等,提升技术落地能力。加快制定生物技术应用的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生物酶制剂的使用范围、生物检测技术的判定标准、副产物转化产品的质量要求等,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可信度。
3.4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构建高校教育、企业培训、行业交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可开设生物技术与粮油食品工程交叉专业,设置酶工程应用、粮油生物加工、生物检测技术等课程,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企业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生物技术专家讲解前沿技术,安排粮油食品工程师分享加工经验,促进不同领域人员的知识融合;行业协会搭建交流平台,举办技术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推动人才跨企业、跨领域交流,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结论
生物技术为粮油食品工程的升级提供了全新路径,在原料预处理、加工优化、质量控制及副产物利用等环节展现出显著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工艺的效率低、污染大、资源浪费等问题,对提升粮油食品产业的质量效益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广括.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工业,2025,(14):40.
[2]关璎瑞.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0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