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造景的应用研究
陈朋波
身份证:612523198501141033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景观不仅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休闲空间的功能,更成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辨识度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部分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过度依赖外来植物品种的现象,既因外来植物对本地环境适应性差导致成活率低、养护成本高,又因缺乏地域物种特性而难以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甚至可能引发生态入侵风险,破坏本地生态平衡。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的核心价值
1.1 保障景观可持续性
乡土植物长期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对温度波动、降水变化、极端天气具有较强耐受性,无需复杂的人工干预即可正常生长,能显著降低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成本。乡土植物的根系结构、叶片形态与本地土壤特性高度匹配,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如草本乡土植物可固定表层土壤,乔木乡土植物的深根系能增强土壤透气性。
1.2 传递地域特色内涵
乡土植物是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往往与本地民俗、传说、生产生活方式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文化符号意义。如在江南水乡,垂柳、荷花、芦苇等乡土植物不仅适应滨水环境,更承载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文化意境;在北方干旱地区,沙棘、樟子松、国槐等乡土植物既体现干旱地域的生态特征,又蕴含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
1.3 降低建设与养护成本
乡土植物多可通过本地苗圃培育,无需长途运输,能减少苗木采购与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及成本;乡土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低,定植后无需频繁更换或特殊养护,可大幅降低后期灌溉、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维护费用。相比外来植物需长期人工调控环境,乡土植物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成本优势显著,更符合园林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1.4 丰富造景层次与季相
乡土植物种类丰富,涵盖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多种生活型,且不同物种的形态、花色、叶色、花期各具特色,可为园林造景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春季可利用樱花、海棠等乡土花灌木营造烂漫花景,夏季可通过梧桐、栾树等高大乔木构建浓荫空间,秋季可借助枫树、银杏等彩叶乡土植物打造绚烂秋景,冬季则可通过油松、侧柏等常绿树保持景观生机。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造景的现存问题
2.1 对乡土植物价值的忽视
部分设计人员存在乡土植物观赏性低的片面认知,认为乡土植物形态粗犷、花色单一,难以满足现代园林的景观美学需求,过度追求外来珍稀植物或人工选育的园艺品种,导致乡土植物在造景中多被边缘化,仅作为背景植物或填充植物使用,其生态与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公众对乡土植物的认知不足,缺乏对本土物种的保护与认同意识,也间接影响了乡土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推广应用。
2.2 缺乏系统性配置
当前乡土植物造景多停留在单一物种种植或简单搭配层面,未结合景观功能需求与生态原理进行系统性配置。例如部分园林仅将乡土乔木作为行道树孤立种植,未搭配相应的乡土灌木与草本植物构建完整群落,导致景观层次单薄,且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部分滨水景观虽选用耐湿乡土植物,但未考虑植物对水质的净化功能与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导致景观稳定性差、后期维护难度大。
2.3 制约应用规模
目前针对乡土植物的专项选育工作较为薄弱,多数乡土植物仍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缺乏符合园林造景需求的园艺品种,例如部分乡土草本植物存在花期短、株型杂乱等问题,需通过选育优化形态与观赏特性;本地苗圃对乡土植物的培育重视度不足,优质乡土苗木供应短缺,导致设计方案中选定的乡土植物难以批量获取,被迫替换为外来植物,制约了乡土植物造景的规模化应用。
2.4 影响景观效果与植物长势
部分园林项目在乡土植物种植后,仍沿用外来植物的养护模式,存在过度灌溉、过量施肥、频繁修剪等问题,违背乡土植物的生长习性,导致植物长势衰弱、景观效果不佳;后期养护中对乡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缺乏科学引导,任其杂草丛生或单一物种过度繁殖,破坏了造景的完整性与生态平衡性,进一步降低了乡土植物造景的应用成效。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造景的应用策略
3.1 基于景观功能的乡土植物配置
城市公园景观,在入口展示区选用观赏性强的乡土花灌木搭配乔木,营造醒目且具地域特色的入口景观;在休闲活动区以乡土乔木构建开阔的疏林草地,搭配耐践踏的乡土草本植物,满足居民休憩需求;在生态保育区构建近自然的乡土植物群落,选用乔灌草多层搭配,提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涵养功能。居住区景观,优先选用无飞絮、无异味、抗病虫害的乡土植物,如乔木可选用国槐、白蜡,灌木可选用丁香、连翘,草本可选用鸢尾、萱草。道路绿化景观,行道树选用耐旱、抗污染、生长稳定的乡土乔木,确保道路通行安全与景观连续性。
3.2 融合地域文化的乡土植物造景
提炼文化符号,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中与乡土植物相关的元素,例如某地区以梅花为市花,可在园林中打造梅溪、梅亭等主题景观,选用不同品种的乡土梅花搭配松、竹,营造岁寒三友的文化意境;某地区有种植银杏的传统,可保留或移植古银杏树,搭配乡土灌木构建古银杏广场,传递地域历史记忆。融入民俗活动,结合本地传统民俗活动设计乡土植物景观,如在传统节庆举办地周边种植与节庆相关的乡土植物,如端午节前后种植菖蒲、艾草,中秋节前后种植桂花,让植物景观与民俗活动形成联动,增强居民的文化参与感。
3.3 遵循生态原理的乡土植物群落构建
模拟自然群落结构,参考本地原生植被的群落组成与层次,采用乔木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 + 地被层的多层配置模式,确保物种间的生态位互补,例如以乡土落叶乔木为上层骨架,搭配常绿乡土灌木作为中层,下层种植乡土草本与地被,形成结构复杂、抗干扰能力强的群落。注重物种共生关系,选择具有共生互利关系的乡土植物进行搭配,如将固氮能力强的乡土豆科植物与其他需氮较多的植物搭配,提升土壤肥力。
3.4 强化技术支撑的乡土植物应用保障
开展乡土植物选育,联合科研机构与苗圃,针对园林造景需求开展乡土植物选育,优化株型、花色、花期等观赏特性,培育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园艺品种,丰富乡土植物造景素材。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根据不同乡土植物的生长习性,制定针对性种植技术规范,如明确种植时间、土壤处理方式、定植密度等;推广容器苗种植技术,提高乡土植物移栽成活率,尤其适用于季节性施工的景观项目。
结论
乡土植物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兼具生态、文化、经济价值的核心素材,其科学应用是推动园林景观向生态化、本土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当前乡土植物造景虽面临认知偏差、应用单一、供应不足等问题,但通过基于功能需求的配置、融合文化的设计、遵循生态的群落构建及完善的保障措施,可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卜丹.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居舍,2024,(28):137-140.
[2]尹耀仪.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3,46(22):129-131.DOI:10.14051/j.cnki.x dyy.2023.2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