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生态养殖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杨志国
四川省中江县农业农村局 四川中江 61810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大水面生态养殖作为一种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渔业模式,也渐渐地被人们所关注起来。大水面生态养殖一方面能够拿来提供丰富的水产品,另一方面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然而,要是在发展生态养殖的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去有效地保护好大水面的生态环境,并让两者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的这个目标,这就构成了一个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水面生态养殖的生态功能与环境影响
(一)生态功能分析
大水面生态养殖能够去有效地利用水域生态系统里面存在的天然饵料资源,进而促进水体当中像是浮游生物呀,又或是底栖生物之类的生态资源,去进行循环利用的这个动作方式。就拿一些大型湖泊和水库来说吧,通过借助合理投放滤食性鱼类(比如鲢鱼和鳙鱼)的方式,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住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从而让水体的透明度以及水质状况得以维持下去。这种生态功能方面的特性,一方面是减少了人工饲料的投入动作,降低了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它还通过借助生物调控的这种方式,去维护了水域生态系统所呈现出来的稳定性。
(二)环境影响评估
过度的渔业活动往往会直接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方面的问题。在大水面生态养殖这个环节里,要是投放的鱼种数量显得过多,又或者饲料的投放方式不够合理,那么残留下来的饵料以及鱼类的排泄物,就可能会增加水体当中在氮、磷这些营养物质方面的含量,进而去引发藻类进行大量繁殖的动作,如此一来便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这种现象的发生。水体呈现出的富营养化状态,一方面会把水体的透明度给降低下去,对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水体出现缺氧的情况,对鱼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引发像是水华之类的生态灾害。
二、大水面生态养殖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生态养殖模式的优化
我们应当去推广多品种混养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我们充分地去利用水域生态系统呈现出来的垂直空间和食物链结构,从而使不同生态位的物种得以实现协同生长的效果。就拿具体的做法来说吧,通过借助将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草食性鱼类(如草鱼)和杂食性鱼类(如鲤鱼)拿来进行合理的搭配,就能够有效地去减少残饵和粪便的积累状况,与此同时,还能把水体的自净能力给提高起来。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品种混养的模式之下,水体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率能够得以显著地提高,水质状况也因此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对养殖密度进行优化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一个合理的养殖密度,一方面能够保证鱼类拥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因为过度拥挤而导致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播等问题的发生。通过借助科学的生态模型计算以及实地监测等手段,我们就能去确定不同水域所对应的最佳养殖密度。就拿浅水湖泊这种场景来说吧,每亩水面的养殖密度,就应当根据水深、水质以及饵料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去进行精准的调控工作。有研究结果表明,要是把养殖密度给适度地降低下去,就能够把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给提高起来,与此同时,还能把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负荷给减少下去。
(二)在环境监测与管理方面加以强化
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方面的体系,是作为一个基础而存在的。这种环境监测工作应当涵盖水质指标、生物群落的结构,以及水生植物分布等多个方面的特性。在水质监测的指标当中,具体来说是包括了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COD)等等,这些指标是能够拿来反映出水体所呈现的污染状况以及其自身净化方面的能力的。而生物群落的监测工作,则是通过借助定期的采样分析的动作,去了解到鱼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在种类与数量上发生的变化,进而评估出整个生态系统在健康方面的具体状况。就拿一个例子来说吧,通过借助对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加以定期监测的动作,就能够对水华的发生提前加以预警,从而为后续去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动作提供决策上的依据。
强化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措施,则是一个关键所在。依据着监测所得到的数据,需要去制定出一套科学且合理的养殖管理方案,这里面会包括像是投饵量的控制呀、鱼类的捕捞计划呀,又或是水质调控措施之类的东西。就拿具体的情况来说吧,要依据水质监测呈现出来的结果,对饲料的投放量加以合理的调整,来避免因为过量投喂而导致水质出现恶化的状况。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借助定期的生态修复措施,像是去种植水生植物、去投放滤食性的贝类等,来增强水体在自身净化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去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对那些要进入大水面里头的养殖活动加以严格的环境评估和审批,如此一来便能确保所有的养殖活动都能够符合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
三、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在协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政策支持体系方面的构建工作
政府方面应当去制定出明确的生态养殖发展方面的规划,并且把大水面生态养殖给纳入整个区域生态经济体系当中去。这样的规划需要去明确生态养殖本身的目标、布局以及重点任务,从而去引导相关的养殖企业来采用生态友好型的那种养殖模式。就拿划定生态养殖功能区来说吧,通过借助这个方式,能够对过度捕捞和不合理的养殖行为加以限制,进而去确保水域生态系统本身呈现出来的健康和稳定状态。与此同时,此项规划还应当结合区域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目标,设定好养殖活动所对应的环境准入门槛,如此一来便能够从源头这个环节,把生态养殖对环境构成的潜在风险给控制住。
(二)公众参与机制方面的完善工作
需要把生态养殖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给加强起来,让公众的环保意识能够提高。通过借助像是举办科普讲座呀、开展社区宣传活动呀,又或是进行媒体宣传之类的多种形式,来向广大公众去普及生态养殖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它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就拿宣传这个动作来说吧,通过借助宣传生态养殖在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能够去引导公众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们去优先选择生态养殖的水产品,进而便能够推动生态养殖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结论
要想让大水面生态养殖与环境保护这两者实现协同发展,就需要从好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像是对生态养殖模式本身加以优化,对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以及在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方面实现协同等等。通过借助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与措施,我们便能够去实现渔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达成,从而为大水面生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玉花,杨云.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5,(02):96-97.
[2]陈松峰,胡云龙,陈修筑.大水面养殖水域水质改良及生态修复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24,(01):35-36.
[3]万亚男,张鹤,杨韡韡.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系统的可持续监管研究[J].电子测试,2023,(04):32-36.
[4]诸寅.智能化渔业养殖在线水质测控系统的研制.浙江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