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径探索
单晓英
邯郸金隅太行建材有限公司 河北邯郸 056007
引言
企业思政工作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旨在提升员工思想觉悟、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与精神风貌,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构成。在新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员工思想日益多元,单纯依靠思政工作的理论灌输或企业文化的情感凝聚,已难以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当前,部分企业存在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 “各自为战” 的问题:思政工作侧重理论学习,与企业经营结合不紧密;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思想深度,难以形成持久影响力。例如,某制造企业年度思政学习计划与文化活动安排无交叉,员工参与度均不足 50‰ 。因此,探索两者融合路径,实现 “思政铸魂” 与 “文化聚力”的协同效应,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现存问题与融合基础
(一)现存问题
目标脱节:思政工作强调政治引领和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侧重市场竞争和团队协作,部分企业将两者视为独立任务,如某国企的思政工作考核与企业文化建设指标无关联,导致资源分散。
内容割裂:思政工作以政策理论、党性教育为主,企业文化以品牌故事、行为准则为主,内容缺乏衔接。某互联网企业的 “红色讲堂” 与 “创新文化节” 主题无关,员工难以形成统一认知。
形式固化:思政工作多采用 “读文件、开讲座” 的传统模式,企业文化活动偏向文体娱乐,两者均缺乏吸引力。某化工企业的思政学习与文化活动参与率连续三年低于 60‰
(二)融合基础
价值同源:两者都以 “人” 为核心,思政工作的 “以人为本” 与企业文化的“员工至上” 理念高度契合,均致力于激发员工积极性。
功能互补:思政工作为企业文化提供政治方向和思想保障,企业文化为思政工作提供落地载体和实践场景,如通过文化活动传递思政内涵,可增强理论的感染力。
目标一致:最终都服务于企业发展,思政工作通过统一思想凝聚发展合力,企业文化通过塑造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两者共同推动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二、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理念融合:以思政引领企业文化价值内核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精神:在提炼企业愿景、使命时,注入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等思政元素。例如,某能源企业将 “绿色发展” 理念与 “双碳” 目标结合,形成 “为社会供清洁能源,为国家谋能源安全” 的企业精神,既体现行业特色,又呼应国家战略。
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方法论,如某装备制造企业以 “创新是第一动力” 为指导,打造 “自主创新、勇攀高峰” 的文化内核,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建立 “思政 + 文化” 的价值传导机制:通过高管宣讲、榜样访谈等形式,阐释企业理念中的思政内涵。某车企董事长每月开展 “文化思政课”,结合企业海外拓展案例讲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增强员工认同感。
(二)载体融合:创新活动形式实现双向赋能
文化活动承载思政内容:在企业年会、团建活动中融入思政主题,如某电商企业 “双十一” 总结会设置 “党员先锋岗” 表彰环节,讲述员工克服困难的故事,传递担当精神;某建筑企业将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团建目的地,在参观中开展“初心使命” 主题讨论。
思政教育采用文化表达: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制作“微党课” 动漫视频、编排思政主题情景剧。某央企的 “党史知识脱口秀” 活动,用幽默语言解读党史,参与人次达员工总数的 3 倍。
搭建 “线上 + 线下” 融合平台:线上开发 “思政文化” APP,设置 “理论速递”“文化故事”“员工心声” 板块,实现理论学习与文化传播的无缝衔接;线下打造 “思政文化长廊”,展示企业发展史中的党员模范与文化符号,如某科技企业长廊以时间轴串联 “党员攻关团队” 与 “创新成果”,直观呈现两者协同效应。
(三)制度融合:构建协同推进的保障体系
建立融合工作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党务部门与企业文化部门共同参与的 “思政文化融合领导小组”,制定年度融合工作计划,如某集团每季度召开联席会,同步部署思政学习与文化活动,确保主题一致。
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将思政工作成效与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纳入同一考核体系,对 “党员示范岗”“文化标兵” 实行联合表彰。某上市公司将 “思政学习参与度”“文化理念践行度” 共同作为晋升参考指标,权重占比达 20‰
健全员工成长机制:在培训体系中融入 “思政 + 文化” 课程,新员工入职培训既包含党史教育,也涵盖企业价值观解读;中层干部培训设置 “思政引领文化建设” 专题,提升融合实践能力。某连锁企业的 “店长培养计划”,将 “客户至上” 文化理念与 “为人民服务” 宗旨结合,培养出一批优秀管理者。
(四)队伍融合:打造复合型工作团队
交叉任职与轮岗交流:安排党务工作者参与企业文化活动策划,企业文化专员列席思政工作会议,如某国企让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企业文化部副主任,推动两者资源共享。
联合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组织思政干部学习企业文化建设方法,如品牌塑造、活动策划;对文化专员开展思政理论培训,如党的创新理论、意识形态工作要点。某民企每年选派 2 名文化骨干参加思政工作研修班,提升理论素养。
培育 “双料” 骨干队伍:选拔既懂思政工作又熟悉企业文化的员工组成核心团队,负责融合项目落地。某制造业企业的 “红色文化宣讲团”,成员既包括党支部书记,也涵盖车间文化带头人,全年开展巡回宣讲 50 余场。
三、融合实践案例
(一)案例一:某国有能源企业的 “红色文化引擎” 工程
该企业将思政工作与 “能源报国” 文化品牌深度融合:
理念融合:以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为指引,确立 “清洁高效、绿色发展”的文化理念,将党的生态环保政策转化为企业发展战略。
载体创新:开展 “党员责任区” 与 “绿色生产岗” 双创建活动,党员带头攻克节能减排技术,形成 “党建 + 环保” 文化案例,制作成短视频在内部传播,观看量超 10 万人次。
成效:员工主动提出环保改进建议 200 余条,年减排二氧化碳 5 万吨,获评 “全国文明单位”,思政学习参与率从 65% 提升至 92‰ 。
(二)案例二:某民营科技企业的 “初心・ 创新” 融合体系
该企业针对年轻员工占比高的特点,构建特色融合模式:
制度保障:成立由 CEO 与党支部书记共同负责的融合工作组,将 “党建要求” 写入企业文化手册。
活动设计:举办 “红色创新论坛”,邀请党员技术骨干分享 “攻克‘卡脖子’技术” 的经历,将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结合,论坛直播观看量达 3 万人次。
成效:核心技术专利数量同比增长 40% ,员工流失率下降 15% ,获评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单位”。
四、结语
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打破思维壁垒,在理念上相互渗透,在载体上相互借力,在制度上相互支撑。从实践案例看,融合不仅能解决思政工作 “落地难”、企业文化 “缺灵魂” 的问题,更能形成 “ 1+1>2,3 的协同效应,增强企业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
未来,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与自身实际,持续创新融合方式,如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沉浸式思政文化教育,通过跨界合作拓展融合场景。唯有坚持 “思政铸魂、文化聚力”,才能推动企业在复杂环境中行稳致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岚.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路径探究[J]. 中外企业文化,2025(1): 78-80.
[2]蒋陈.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策略[J]. 中外企业文化,2024(12):
[3]冯韶新. 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策略[J]. 创业与创新,2025, 9(3):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