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工程景观照明设计与施工问题
于泓泽
身份证:120103199008173217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需求从 “绿化覆盖” 向 “景观品质” 升级,园林绿化工程不再局限于白天的视觉效果,夜间景观照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优质的景观照明能够通过光与影的塑造,凸显植物形态、建筑小品、水景等景观元素的特色,延长园林绿化的使用时间,为市民提供夜间休闲、游赏的安全环境。同时,景观照明作为城市夜间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展现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一、园林绿化工程景观照明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 设计缺乏系统性与协调性
部分景观照明设计脱离园林绿化的整体景观规划,仅关注单一照明元素,忽视与植物、水景、建筑小品等景观载体的协调性。设计未结合景观功能分区需求,如休闲步道区域照明亮度不足、观赏草坪区域照明过度,导致功能与照明不匹配;设计忽视植物生长特性,如强光直射名贵灌木叶片,可能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或灯具安装位置遮挡植物生长空间,破坏景观完整性。此外,部分设计缺乏对城市整体照明规划的衔接,照明风格与周边区域脱节,无法形成统一的夜间景观风貌。
1.2 光环境设计不合理
光环境设计是景观照明的核心,当前部分设计存在亮度失衡、色彩搭配混乱、眩光控制不足等问题。亮度方面,部分项目为追求视觉效果,过度提高照明亮度,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可能形成光污染,影响周边居民夜间休息;而部分区域因亮度不足,如林下步道、水景边缘,存在夜间行走安全隐患。色彩方面,设计缺乏对景观主题的呼应,随意使用高饱和度色彩,或色彩切换频繁,破坏景观夜间的静谧氛围,无法凸显园林绿化的自然美感。眩光控制方面,部分灯具未考虑行人视线角度,直射光过强,导致行人视觉不适,甚至影响交通安全。
1.3 技术选型与实际需求脱节
照明技术选型需结合园林绿化的使用场景、维护成本与生态需求,当前部分设计存在技术适配性差的问题。灯具选型不当,如在露天水景区域选用非防水灯具,导致灯具短路损坏;在高大乔木区域选用功率过小的灯具,无法有效照亮树冠形态;或选用材质不耐腐蚀的灯具,在潮湿、多蚊虫的绿化环境中快速老化。控制技术落后,部分设计仍采用传统人工开关控制,无法根据天色变化、人流密度调整照明模式,既不利于节能,也无法满足不同时段的景观需求。忽视节能与生态需求,未优先选用LED 等节能光源,或未结合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与当前绿色低碳的工程理念不符。
二、园林绿化工程景观照明施工中的核心问题
2.1 施工与设计衔接不畅
施工前图纸交底不充分,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理解不到位,导致施工与设计偏差。设计图纸中标注的灯具安装位置需避开植物根系,但施工时未严格遵循,破坏植物根系完整性;或设计要求灯具与水景保持安全距离,施工时因现场协调不足,导致灯具受潮故障。部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因现场条件变化需调整设计,但未建立及时的沟通反馈机制,施工人员擅自修改方案,导致照明效果偏离设计目标。
2.2 施工工艺不规范
照明施工涉及线路敷设、灯具安装、防水处理等多个环节,部分项目存在工艺粗糙、操作不标准的问题。线路敷设方面,部分施工未采用穿管保护,线路直接埋入土壤,易受虫咬、腐蚀影响,导致线路短路;或线路接头处理不当,未做防水绝缘处理,在潮湿环境中引发漏电隐患。灯具安装方面,固定支架不牢固,在风力作用下灯具晃动,影响照明稳定性;或灯具安装高度、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无法有效照射目标景观区域。防水处理方面,水景周边、地下灯具的防水密封不到位,雨水渗入灯具内部,导致设备损坏,增加后期维护成本。
2.3 质量管控与后期维护缺失
施工阶段质量管控体系不健全,对材料质量、施工过程的检查不到位。材料方面,部分项目选用不合格的灯具、线缆,如线缆绝缘层厚度不足、灯具防护等级不达标,埋下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未按规范进行中间验收,如线路导通测试、防水性能检测未落实,导致问题隐蔽化,后期难以整改。部分项目忽视后期维护规划,未建立照明设备台账,也未制定定期巡检、维护制度,导致灯具损坏、线路故障无法及时发现,影响照明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三、园林绿化工程景观照明设计与施工的优化策略
3.1 强化设计的系统性与适配性
坚持功能分区设计,根据园林绿化的休闲步道、观赏草坪、水景区域、建筑小品等不同功能分区,确定差异化照明参数,如步道区域保证充足亮度以保障安全,观赏区域通过局部照明凸显景观细节,避免亮度失衡。注重生态协调,结合植物生长特性选择照明方式,如避免强光直射植物叶片,选用冷光源减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优先采用 LED 节能光源,结合太阳能供电系统,降低能源消耗。衔接城市整体规划,照明风格、色彩搭配需与周边区域夜间景观呼应,融入城市文化元素,如通过暖色调照明凸显历史园林的古朴氛围,通过动态光效展现现代园林的活力。
3.2 规范施工流程与工艺标准
深化图纸交底,施工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参与交底会议,明确设计意图、施工难点及质量要求,针对灯具安装位置、线路敷设路径、防水处理等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说明,确保施工人员准确理解方案。规范施工工艺,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明确线路穿管保护、接头防水绝缘、灯具固定等工艺标准;对水景周边、地下等特殊区域的灯具安装,采用专业防水密封材料,进行多轮防水测试;施工过程中与土建、植物种植环节协同,避开植物根系、地下管线,减少对已有景观的破坏。加强现场协调,建立施工方与设计方的实时沟通机制,若现场条件需调整设计,需经设计方确认后实施,避免擅自修改。
3.3 完善质量管控与后期维护机制
构建事前材料把控 - 事中过程检查 - 事后维护跟进的全周期质量管控体系。事前阶段,严格审核灯具、线缆等材料的资质证明,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防护等级、绝缘性能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事中阶段,监理单位需对线路敷设、灯具安装、防水处理等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做好质量检查记录,对不合格环节立即要求整改;事后阶段,建立照明设备台账,记录灯具型号、安装位置、维护时间等信息,制定定期巡检制度,重点检查灯具运行状态、线路绝缘情况,及时更换损坏设备,保障照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景观照明的设计与施工,是提升园林绿化夜间品质、保障使用安全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价值与城市夜间景观风貌。当前景观照明存在的设计脱节、施工不规范、管控薄弱等问题,需通过强化设计系统性、规范施工工艺、完善质量管控机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朱兵.园林绿化工程景观照明设计与施工问题[J].大众标准化,2025,(16):89-91.
[2]朴元泉,申明勇.市政园林绿化工程中景观绿化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4):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