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结算造价管理研究

作者

李芝娥

身份证:430522198609282661

引言

市政工程涵盖道路、桥梁、地下管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主体多、受环境影响显著等特点。其成本控制与结算造价管理贯穿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是保障项目投资可控、避免资源浪费的关键环节。

一、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结算造价管理的现存问题

1.1 成本控制碎片化,全周期管控缺失

当前多数市政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仅集中于施工阶段,如材料采购成本压缩、人工费用管控等,忽视前期设计与后期结算的成本关联。设计阶段未开展充分的成本优化论证,如过度追求技术指标而忽视造价合理性,导致设计方案存在超标准问题;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与进度、质量管控脱节,为追赶工期盲目增加资源投入,或为降低成本牺牲工程质量,引发后期维修成本上升;结算阶段未结合前期成本目标开展差异分析,无法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参考,形成控制、结算、优化” 的管理断层。

1.2 结算依据不规范,造价争议频发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不可抗力影响等情况频发,若相关资料管理不规范,易导致结算依据缺失。部分项目的设计变更未履行完整审批流程,仅以口头指令推进;现场签证记录不详细,未明确变更原因、工程量计算依据及费用标准;材料价格波动未及时留存市场询价记录,结算时易与施工单位产生价格争议。部分项目的竣工图纸与现场实际施工情况不符,如地下管线走向、道路基层厚度等与图纸存在偏差,进一步增加结算审核难度,延长结算周期。

1.3 多主体协同不畅,责任划分模糊

市政工程项目涉及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机构、造价咨询单位等多主体,各主体在成本与造价管理中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协同效率低。建设单位过度关注进度目标,对成本超支预警响应滞后;施工企业为追求利润,可能存在虚报工程量、高估冒算等问题;监理机构对现场签证的审核流于形式,未核实变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造价咨询单位在结算审核中与施工企业沟通不足,易因信息不对称引发分歧,导致多主体难以形成成本与造价管控合力。

二、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结算造价管理的核心要点

2.1 前期预算环节

需强化成本优化与目标设定。市政工程前期需结合项目功能需求与城市规划,开展精细化预算编制,避免拍脑袋估算。设计阶段应引入限额设计理念,以预算额度约束设计方案,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内容,如合理选择道路材料、优化管线敷设路径,降低造价成本;预算编制需充分考虑市政工程的特殊性,如地下障碍物清理、季节性施工的额外费用,避免漏项;同时,建立预算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政策变化预留合理造价浮动空间,确保预算目标科学可控。

2.2 施工过程需强化成本动态管控与资料留存

施工阶段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期,需实时跟踪成本支出与预算目标的偏差,及时调整管控策略。材料管理方面,建立采购、验收、使用全流程台账,根据施工进度制定材料采购计划,避免积压或短缺;人工与机械管理方面,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合理调配人员与设备,减少闲置浪费;同时,严格管控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变更需履行申请、论证、审批流程,签证需详细记录工程量、费用计算依据,并由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共同签字确认,确保结算时依据充分。此外,定期开展成本分析,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差异,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如材料价格超支时及时调整采购渠道,人工效率低下时优化作业流程。

2.3 结算审核环节需强化资料核查与造价核实

结算阶段需以规范的资料为基础,开展全面、精准的造价审核,避免争议。首先核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包括竣工图纸、设计变更文件、现场签证记录、材料价格证明、合同条款等,确保资料齐全、签字盖章规范;其次核实工程量,结合竣工图纸与现场勘查,核对施工单位申报的工程量是否与实际一致,重点核查隐蔽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最后核实造价费用,依据合同约定的计价标准,核对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的计算是否准确,关注材料价格调整是否符合市场行情,设计变更费用是否履行审批流程,确保结算造价真实反映项目实际投资。

三、优化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结算造价管理的策略

3.1 建立全周期成本与造价管控机制

打破 “分段管理” 模式,构建覆盖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结算的全周期管控体系。建设单位需牵头制定管控流程,明确各阶段的成本目标与责任主体,如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负责成本优化,施工阶段由施工企业与监理机构共同管控成本,结算阶段由造价咨询单位负责审核;引入 “成本跟踪审计”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委托审计机构同步跟踪成本支出与造价变更,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结算完成后开展成本后评价,分析预算与结算的差异原因,总结管理经验,为后续项目的预算编制与成本控制提供参考,形成 “目标设定 — 过程管控 — 结果评价 — 优化改进” 的闭环管理。

3.2 强化技术赋能提升管理效率

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化成本与造价管理流程,减少人工误差与人为干预。推广 BIM 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通过 BIM 模型实现设计方案的造价模拟,提前发现设计中的成本优化空间;利用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实现预算编制、工程量计算、造价审核的自动化,提升计算精度与效率;建立项目管理信息平台,整合成本数据、结算资料、变更签证等信息,实现建设、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多主体的信息共享,避免数据孤岛,提升协同效率。此外,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历史市政工程项目的成本数据与造价指标,为新项目的预算编制提供数据支撑,提高成本目标的科学性。

3.3 优化多主体协同管理模式

明确各主体在成本与结算管理中的责任,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建设单位需发挥统筹作用,定期组织施工、设计、监理、造价咨询单位召开协同会议,同步项目进度、成本支出与造价变更情况;施工企业需规范资料管理,及时上报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配合结算审核工作;监理机构需强化现场监管,严格审核签证资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杜绝虚假签证;造价咨询单位需提升审核透明度,与施工企业就争议问题开展充分沟通,必要时组织现场勘查核实。同时,建立协同考核机制,将各主体的协同表现与项目款项支付、后续合作机会挂钩,激励各主体主动配合,形成管控合力。

结语

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结算造价管理是平衡项目投资效益与公共资源利用的关键,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市政工程建设质量与城市发展效能。当前存在的成本碎片化、结算依据不规范、多主体协同差等问题,可通过全周期管控机制、技术赋能、协同管理模式优化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施佳柳.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结算造价管理研究[J].交通与运输,2025,38(S2):202-204.

[2]罗元.绵阳市二环路四期工程成本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1.DOI:10.27414/d.cnki.gxnju.2021.0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