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

吴忠海

身份证:150422198209233315

引言

城乡规划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智慧城市建设则是依托技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城乡发展面临空间布局失衡、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均、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亟需通过技术革新突破瓶颈。

一、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现存问题

1.1 规划数据碎片化,支撑能力薄弱

城乡规划涉及人口、土地、交通、生态等多类数据,当前这些数据多由发改、自然资源、交通、环保等部门独立管理,数据格式不统一、更新不同步,形成数据孤岛。自然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数据与交通部门的路网数据无法实时对接,导致城乡路网规划难以精准匹配土地开发需求;人口数据更新滞后于实际流动情况,使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与人口分布失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碎片化同样影响治理效果,如智慧交通系统无法获取实时人口流动数据,导致交通疏导方案缺乏针对性。

1.2 技术与需求适配不足,实用性欠缺

部分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重技术、轻需求的倾向,未结合城乡实际场景优化功能。部分县域城乡规划引入复杂的三维 GIS 系统,但基层规划人员仅需基础空间分析功能,导致系统功能冗余、操作复杂,难以推广;智慧城市建设中,部分地区盲目部署智慧路灯、智能监控等设备,但未与市民出行、应急管理等实际需求结合,设备仅用于数据采集,无法转化为治理效能。

1.3 治理协同不畅,多主体联动不足

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政府、企业、市民等多主体,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未形成高效协同机制。政府内部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如城乡规划部门的审批系统与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系统无法互通,规划落地后难以实时监管;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时,因缺乏数据共享渠道,无法精准对接城市服务需求,如智慧停车企业难以获取街区车位实时数据,导致服务效率低下;市民参与城乡规划的渠道有限,信息技术平台未提供便捷的意见反馈入口,难以发挥公众监督与参与作用,导致规划与市民需求脱节。

二、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2.1 城乡空间规划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聚焦科学精准与动态调整。借助 GIS 与大数据技术构建城乡空间规划平台,整合人口、土地、交通、生态等多源数据,实现规划方案的精准编制与动态优化。在空间布局规划中,通过 GIS 分析城乡地形地貌、生态敏感区分布,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避免过度开发;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口流动规律、产业分布特征,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与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如根据人口密度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覆盖范围。在规划实施监测中,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获取城乡建设实时数据,对比规划方案与实际建设情况,及时发现违规建设、生态破坏等问题,实现规划动态管控,如监测乡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确保土地利用规划落地。

1.2 智慧基础设施管控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侧重稳定高效与智能预警。依托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基础设施监测与管控体系,覆盖交通、能源、水利等关键领域。在智慧交通管控中,通过道路传感器、摄像头采集实时车流量、路况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分析拥堵点,推送信号灯调整方案与交通疏导建议;在智慧能源管理中,通过智能电表、电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城乡电力供需情况,自动调度分布式能源,平衡电网负荷,避免停电风险;在智慧水利建设中,通过河道水位传感器、降雨量监测设备采集数据,构建洪水预警模型,提前预测洪涝风险,联动排水系统启动应急处置,保障城乡水利安全。

1.3 公共服务优化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注重便捷均等与精准服务。借助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城乡公共服务协同平台,打破服务地域与部门壁垒,提升服务效率与覆盖面。在政务服务优化中,构建线上 + 线下融合的政务平台,市民可通过移动端办理户籍、社保、规划许可等业务,减少跑腿次数;跨部门数据互通实现一网通办,如企业办理用地规划许可时,平台自动调取土地权属数据,无需企业重复提交。在民生服务均等化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如农村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借助远程医疗平台连接城市三甲医院与农村卫生室,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推动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效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数据整合,构建统一数据平台

由政府牵头搭建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统一数据平台,制定数据采集、存储、共享的统一标准,明确各部门数据权责,推动人口、土地、交通、生态等数据向平台汇聚。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明确各部门数据更新频率与责任,确保数据时效性,如人口数据每月更新、土地数据每季度校准。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设置分级访问权限,避免数据泄露,为规划与治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2 优化技术适配,结合实际场景落地

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需根据城乡发展阶段与需求差异,选择适配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式。在城乡规划方面,大城市可引入 AI 辅助规划系统,通过算法优化空间布局;县域及乡村规划则优先选用轻量化 GIS 系统,简化操作流程,降低使用门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核心区可部署高密度智慧基础设施,偏远乡村则聚焦基础智慧服务,避免技术浪费。建立技术应用评估机制,定期收集规划人员、治理人员、市民对技术应用的反馈,如智慧系统操作复杂度、服务便捷性等,及时优化技术功能,确保技术与需求精准匹配。

3.3 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建立政府、企业、市民协同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明确各主体权责与互动流程。政府层面,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如城乡规划部门与城市管理部门共享规划与执法数据,实现规划落地全程监管;企业层面,搭建政企合作平台,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开放非敏感数据,如向智慧交通企业开放路网数据,支持企业开发精准服务;市民层面,优化公众参与平台,通过移动端APP、微信小程序等渠道,为市民提供城乡规划意见反馈、智慧城市服务评价入口,如规划方案公示期间,市民可在线标注建议区域,平台自动统计分析公众意见,为规划调整提供参考。

结语

信息技术为城乡规划科学化与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化提供了关键路径,其在城乡空间规划、智慧基础设施管控、公共服务优化中的应用,可有效解决传统城乡发展的空间失衡、基建滞后、服务不均等问题,推动城乡治理体系升级。当前应用中存在的数据碎片化、技术适配不足、协同不畅等问题,可通过数据整合、技术优化、协同机制构建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吕申瑜.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0):16-18.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20006.

[2]韩玮.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4,(10):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