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体教融合视角下的体育途径

作者

王才智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摘 要:本文在体教融合视角下,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内涵及他们的发展价值进行梳理。以期更好的推动不同体育途径的发展。

关键词:体教融合;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

一、概念界定

(一)体育的内涵

“体育”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十分清晰的概念。在教育学领域,“体育”概念至少包含这样四个常用的义项:一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体育。二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方面的体育。三是作为学校一项课程的体育。我们还常用“体育”来指代学校体育课程。四是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生命之维的体育。从“体育”概念的上述四个义项也可以看出,人的基本生命力量的开发和提升,是这四个义项都共同包含着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

(二)体教融合的内涵

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体教融合,理念先行。全国所有的大中小学都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机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联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与此同时,还需要确立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体育部门要主动融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课质量、开展业余训练、举办赛事方面发挥作用。此外,还应积极对接社会、市场,推动更多社会组织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力争使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产生“1+1>2”的效果。

二、家庭体育

(一)家庭体育的内涵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家庭体育作为工作任务常被置于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政策文本中。关于家庭体育概念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经过40余年的学理探索,学者对家庭体育概念的界定基本形成共识。家庭体育是指在由家庭成员自发组织和参与的,形式、项目、场地灵活多样,以通过体育锻炼活动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

(二)家庭体育教育发展价值

家庭体育教育与体教融合共同价值追求是青少年完全人格培养,明确体教融合与家庭体育教育是供给主体,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是需求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目标导向、资源开放、措施落实等方面应紧紧围绕需求主体开展。故此,体教融合视角下家庭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价值可以从青少年自身需求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激发青少年体育参与动机

家庭体育教育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根基,稳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根基是落实青少年终身体育和体教融合政策的重要方式。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动力源于家庭教育的活力,家庭体育动机是青少年“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原动力。积极推进家庭体育教育发展,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激发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动机。

2.保障青少年全面发展

家庭体育教育发展有利于保障青少年全面发展。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源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3.助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实现

家庭体育教育发展对于青少年完全人格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并且有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实现。家校社合作是落实体教融合,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桥梁,家庭体育发展是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体育的内生动力。

4.开发体育教育资源,释放学校办学活力

若能有效促进家庭体育教育发展,对于青少年体育教育资源开发具有现实价值。家庭体育教育发展可以有效转变家长对于体育的认知,积极参与到青少年体育教育中,配合学校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安排,实现预期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效果。

三、学校体育

(一)学校体育的内涵

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过程。

(二)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价值

1.学校体育能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增强其主动维护健康的意识

提升体育素养是学校体育的主动选择。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校体育为依托提升体育素养是解决青少年学生连续长时间静坐而身体活动少、缺乏体育锻炼问题的重要途径。体育素养属于健康素养,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通过学校体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达到提升体育素养和健康素养的目的,进而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主动维护健康的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主动识别和评估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及准确预测身体发展变化及健康风险的能力。

2.学校体育能增强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和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增强身体机能是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向青少年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使其发挥增强青少年人体机能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向青少年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人体机能及免疫力,进而增强青少年学生机体自我恢复能力和增强机体抵御疾病发生的能力。

3.学校体育能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行为和提高其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

养成健康行为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体现。参与体育运动、戒除不良嗜好、预防疾病及保健等行为属于常见的促进健康行为。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培养青少年学生基于体育运动的促进健康行为,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及时作出正确而有利于自身健康的选择,能提高通过可控因素干预健康状况的能力。

四、社区体育

(一)社区体育的内涵

社区体育是指由特定社区的居民在社区范围内就近组织和参加,运用社区内的简易体育器材和设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达成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目的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

现代人们的重要生活空间之一便是社区。践行终身体育理念,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努力,还需要社区的努力。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实现健康发展,以此来确保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质量。社区体育有两个功能:第一,培养居民体育运动兴趣,可以主动践行终身体育理念。社区体育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再加上并没有强制性的安排,居民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运动项目,这无疑可以将其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进而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感知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形成体育运动兴趣。第二,培养居民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和学校体育不同,社区体育活动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灵活性、趣味性,且没有强制性,即居民完全可以根据自主意愿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所以在兴趣的支撑下,人们更容易养成定期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项贤明.学校体育的本质及其异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03):3-13.

[2]赵家庆,何劲鹏.家长参与儿童家庭体育的价值、困境与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04):62-68.

[3]牛群,王恒利,邰峰.家庭体育教育发展价值、困境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1(10):90-95.

[4]陈作松,汪流,史文文等.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05):503-511.

[5]常凤,李彦龙.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主动健康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方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05):521-529.

[6]吴小圆,邵桂华.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困境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3(10):86-92.

[7]王道平.终身体育理念下家庭、学校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15):5-8.

作者简介:王才智(2001.06-),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体育场馆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