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机电安装工程的装配式施工技术
李取才
身份证:610113197703030031
引言
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与工业工程的重要组成,涵盖给排水、电气、暖通、智能化等多专业,其施工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工程整体交付与使用效能。传统机电安装以现场加工、手工拼接为主,存在诸多局限:管线排布依赖人工经验,易出现专业间碰撞冲突,导致返工;现场焊接、敷设作业多,受环境影响大,质量波动明显;多参与方信息传递不畅,协同效率低,延误工期。
一、BIM 技术在机电安装装配式施工中的核心作用
1.1 构建全专业协同基础模型
机电安装装配式施工需以精准的三维模型为基础,BIM 技术通过参数化建模,整合各专业构件信息,构建覆盖构件尺寸、材质、连接方式、属性参数的全信息模型。模型不仅包含几何形态,还关联构件的加工工艺、安装顺序、质量标准等非几何信息,形成 “数字孪生” 载体。在暖通系统建模中,可将风管、风机、阀门等构件按实际参数建模,标注风管壁厚、法兰规格、阀门型号。参数化模型具备可修改性,当设计变更时,可快速更新模型及关联构件信息,确保模型与实际需求同步,避免传统图纸变更导致的信息滞后问题。
1.2 提前规避管线冲突与施工隐患
机电安装各专业管线密集,传统施工中易因管线排布不当引发碰撞,导致现场返工。BIM 技术可通过碰撞检查功能,在预制设计阶段对全专业模型进行碰撞分析,提前识别冲突隐患。将电气桥架模型与暖通水管模型叠加,可快速定位空间重叠区域;分析给排水管道与结构梁、柱的相对位置,避免管道穿越结构构件时的尺寸冲突。BIM 还可进行施工空间检查,验证预制构件在现场安装时的操作空间是否充足,避免因空间不足导致的装配困难。
1.3 实现构件精准生产
装配式施工的核心是工厂预制构件,其精度直接影响现场装配质量。BIM 模型可将预制构件的几何参数、加工工艺转化为可直接用于工厂生产的数据,实现 “模型 - TΓ′′ 的无缝数据传递。例如,在管道预制中,BIM 模型可导出管道的长度、管径、弯头角度、接口类型等参数,生成加工清单与数控加工代码,传递至工厂的管道预制生产线,实现自动化切割、套丝、焊接,确保构件尺寸一致性;在风管预制中,模型可指导工厂按分段尺寸加工风管,标注法兰连接位置与密封要求,避免现场手工加工的误差。
1.4 打通多参与方信息壁垒
机电安装装配式施工涉及设计、工厂、施工、监理等多参与方,传统协同依赖图纸交底、会议沟通,易出现信息传递偏差。BIM 技术通过构建协同管理平台,将各参与方纳入同一模型环境,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作业。设计方在模型中完成预制构件拆分后,工厂方可直接查看构件加工要求,提出生产可行性建议;施工方可在模型中模拟构件进场顺序与安装工序,与工厂协同确定构件交付时间;监理方可在模型中标注质量检查要点,实时跟踪施工质量。
二、基于 BIM 的机电安装装配式施工关键技术路径
2.1 以 BIM 为核心的预制构件拆分与优化
构件拆分设计,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在 BIM 模型中对机电系统进行构件拆分。拆分需遵循 “模块化、标准化” 原则,如将长距离管道拆分为标准长度段,将复杂机房设备与周边管线整合为预制模块,拆分后在模型中明确各构件的编号、安装位置与关联关系。连接节点设计,针对预制构件的现场连接部位,在 BIM 模型中优化连接方式,确保连接便捷性与密封性。管道连接优先采用法兰、卡箍等快速连接形式,减少现场焊接作业;电气桥架采用螺栓连接,在模型中标注螺栓规格与紧固要求;
设计连接部位的定位基准,确保现场装配时精准对接。
2.2 BIM 驱动的精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数据传递与生产准备,将 BIM 模型中的预制构件信息导出为工厂生产系统可识别的格式,直接驱动数控加工设备;在模型中关联构件的生产批次、原材料信息,实现生产全流程数据追溯。预制质量管控,依托 BIM 模型建立质量检查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对照模型参数进行质量检验。检查预制管道的长度、管径偏差是否符合模型要求,风管的平整度、咬口质量是否达标。
2.3 BIM 引导的精准化与高效化安装
构件进场验收与存储,施工方根据 BIM 模型中的构件清单与交付计划,核对进场构件的编号、数量、质量,通过扫描构件标签关联 BIM 模型,验证构件是否与设计一致;对验收合格的构件,根据模型中的安装顺序与现场存储条件,规划存储区域,避免二次搬运,减少构件损坏风险。精准定位与安装,利用 BIM 模型结合现场测量技术,确定预制构件的安装位置与标高。在管道安装中,根据BIM 模型标注的坐标与基准线,通过激光定位仪校准管道支架位置,确保管道安装偏差符合要求;在预制机房模块安装中,通过模型模拟的吊装点与定位基准,引导起重机精准放置模块,减少现场调整时间。工序衔接与协同,依托 BIM 协同平台,协调各专业装配工序与交叉作业。
三、实践应用中的常见问题与优化方向
3.1 常见问题
模型标准与数据互通问题,不同参与方可能使用不同 BIM 软件,模型格式与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模型无法直接互通;部分模型仅包含几何信息,缺乏预制加工、安装工艺等关键非几何信息,无法支撑全流程应用。预制构件设计与兼容性问题,构件拆分过度依赖经验,未充分考虑生产、运输、安装的兼容性。现场协同与人员能力问题,多参与方在现场协同中仍依赖传统沟通方式,未充分利用BIM 协同平台,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施工人员对 BIM 模型的应用能力不足,难以通过模型获取安装指导信息,仍依赖传统图纸,降低装配效率。
3.2 优化方向
统一 BIM 模型标准与数据体系,推动行业制定机电安装装配式施工 BIM 模型标准,明确模型的构件分类、参数定义、数据格式,要求模型需包含几何参数、加工工艺、安装顺序、质量标准等全信息。优化预制构件设计与标准化,在 BIM 模型中引入 “模块化设计思维”,结合生产、运输、安装需求优化构件拆分方案,如制定标准化构件库,减少定制化构件比例,提升生产效率。强化现场协同管理与人员培训,完善 BIM 协同平台功能,实现构件交付进度、安装质量、验收记录等信息的实时更新与可视化展示,方便多参与方同步获取信息。
结语
基于 BIM 技术的机电安装装配式施工技术,通过数字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有效解决了传统施工的精度低、协同难、效率低等问题,为机电安装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BIM 技术在模型构建、碰撞检查、预制指导、协同管理等环节的核心作用,确保了装配式施工全流程的精准化与高效化;而标准化的技术路径,进一步推动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仲虎.基于 BIM 技术的机电安装工程的装配式施工技术[J].大众标准化,2025,(08):152-154.
[2]高建.探究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5,(02):82-84.DOI:10.13655/j.cnki.ibci.2025.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