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分析

作者

于婷婷

身份证 120222198611022624

引言

电气工程自动化覆盖电力系统、工业生产、设备控制等领域,承担电力调度、电机控制、设备运维等职能。随工业规模扩大与能源结构转型,其系统呈现工况复杂化、设备集成化、运行动态化特征,传统模式局限凸显:固定程序难应对参数动态变化,人工巡检难发现隐性故障,单一系统控制难实现多设备协同优化。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支撑

1.1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基础技术,通过学习历史运行数据与工况特征,构建参数优化与控制模型,适配系统动态变化。从海量数据挖掘参数关联规律,建立输入与输出的映射关系,实现自适应调节。如工业电机控制中,机器学习整合电机历史运行数据与负载变化数据,通过回归算法优化转速与电流匹配,负载骤增时自动调整电流维持转速稳定;电力系统无功补偿中,分析不同时段负荷特性与电压变化,通过分类算法确定最优补偿容量与投切时机。其自我迭代能力可随新数据输入修正参数权重,适配工况变化,解决传统控制程序固化、响应滞后问题。

1.2 深度学习

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存在大量非结构化、高维度数据,传统技术难提取有效特征。深度学习凭借多层神经网络,实现复杂数据特征自动提取与深度分析。如变压器故障诊断中,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油中溶解气体色谱数据提取特征,预判绝缘老化、局部放电等隐性故障;电力系统谐波检测中,通过循环神经网络分析电压电流时序波形,分离不同频次谐波成分;光伏并网系统中,处理气象数据与光伏输出功率关联,构建高精度功率预测模型。

1.3 模糊控制

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存在大量非线性、不确定性因素,传统线性控制难实现稳定控制。模糊控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将模糊语言变量转化为可量化控制规则,实现非线性系统柔性控制。如工业锅炉水位控制中,根据水位偏差与偏差变化率制定规则,避免传统 PID 控制工况突变时的超调问题;风机变频控制中,结合车间温湿度与风机转速非线性关系动态调整转速;电力系统负荷调节中,通过模糊推理快速调整发电出力,维持系统频率稳定。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典型运用场景与价值

2.1 电力系统调度

电力系统调度核心是平衡发电与负荷需求,传统调度依赖人工经验与固定策略,难应对新能源并网、多区域负荷联动挑战。人工智能通过动态建模与协同决策实现智能化升级。如新能源并网调度中,整合气象、新能源出力预测与电网负荷数据,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制定发电计划,最大化接纳新能源;跨区域调度中,分析负荷特性、输电容量与发电成本,通过强化学习算法调整输电功率;应急调度中,基于故障类型快速生成恢复策略,缩短停电时间。

2.2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

电气设备故障易导致损坏、停运甚至安全事故,传统诊断依赖定期检修与人工巡检,难发现隐性故障且定位效率低。人工智能通过数据驱动模型实现早期预警与精准定位。如电机故障诊断中,通过振动传感器采集数据,结合机器学习识别轴承磨损、转子不平衡等特征;高压开关设备诊断中,分析操作机构电流波形与机械特性数据,提取异常特征定位故障;电缆故障诊断中,结合局部放电数据与历史故障记录,确定故障位置。

2.3 工业电气控制

工业电气控制传统模式存在能耗高、响应慢、适配性差问题。人工智能通过动态控制与优化算法实现高效节能。如工业电机控制中,结合变频调速与机器学习,根据负载变化调整转速;生产线电气传动控制中,优化多电机转速与转矩分配;车间供电控制中,动态调整无功补偿设备投切;电梯电气控制中,分析人流规律优化运行调度。

三、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运用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3.1 挑战

大量老旧设备硬件接口、数据格式与人工智能技术适配性差,改造需更换硬件或加装模块;不同厂商系统采用不同通信协议与数据标准,人工智能平台难实现跨系统数据共享与协同控制,形成信息孤岛。如部分运行超十年的继电保护装置仅支持模拟信号输出,需加装数模转换模块才能接入 AI 监测平台,且模块安装需改造原有柜体空间,还需解决供电稳定性问题;而不同品牌的变频器与 PLC采用专属通信协议,还可能因协议解析延迟导致数据传输滞后,影响 AI 决策的实时性。

3.2 挑战

需电气技术与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现有从业人员多熟悉传统控制,缺乏机器学习建模等能力;人工智能系统依赖网络传输与数据驱动,存在数据泄露、模型被攻击等安全风险。比如很多工厂的电气运维人员能熟练调试 PLC 与变频器,但不会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处理设备运行数据,无法对 AI 诊断模型进行日常维护与参数校准;安全方面,电力系统的负荷数据、工业生产线的工艺参数若被非法获取,可能被用于恶意干扰生产,而 AI 模型若被注入异常数据,可能导致电机误启停、电网调度指令偏差,难以及时发现与处置。

3.3 优化策略

按电气系统场景特性制定差异化适配方案:新建系统优先选用带人工智能接口设备,同步部署平台;老旧系统优先改造高能耗高风险设备,加装数据采集模块。推动行业标准统一,明确数据交互格式与通信协议,构建统一数据中台。例如新建智能变电站在设备采购时,要求互感器、开关设备等自带以太网接口与 OPC UA 协议,方便直接接入 AI 调度平台;老旧钢铁厂的轧机传动系统改造时,优先更换能耗高的直流电机为带智能监测功能的交流电机,并加装边缘计算模块采集电流、温度数据;让电力调度、配电监控等系统数据能直接互通,提升协同效率。

3.4 优化策略

建立分层培养机制,对一线人员开展人工智能基础应用培训;对技术人员开展进阶培训;与高校合作开设交叉学科课程。构建全流程安全防护:数据采集加密传输,模型运行权限管控与异常监测,系统部署物理隔离;建立模型验证机制。一线人员培训可结合实操案例,比如教其通过 AI 诊断平台查看电机故障预警信息并初步判断故障类型;技术人员培训可联合 AI 厂商开展专项课程,学习数据预处理、模型调优方法;与高校合作开设电气工程与智能科学交叉专业,培养兼具电气知识与 AI 技能的人才。安全防护上,数据传输采用国密 SM4 算法加密,权限管控按岗位设置操作权限,如巡检人员仅能查看数据、工程师可修改模型参数;系统部署时将 AI 平台与生产控制网物理隔离,避免外部网络攻击;模型上线前需经过仿真测试与小范围试点,确保安全可靠。

结语

人工智能正改变电气工程自动化传统模式,全方位提升运行效率与可靠性,推动其从被动控制转向主动优化,从单一系统升级为协同体系,助力工业绿色低碳与能源安全。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分场景改造、标准统一、人才培养与安全防护可逐步化解。未来随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数字孪生深度融合,电气工程自动化将实现更精准预测、高效控制与可靠运维,为智能制造与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动能。

参考文献

[1]毕爽,叶天迟.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5,43(08):226-228.

[2]曹旭.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运用[J].智慧中国,2025,(0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