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闸施工全过程BIM管理的应用
刘影慧
安徽省大禹水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蚌埠 233000
引言:水闸工程结构复杂、施工环境多变,传统管理模式常面临信息割裂、协同困难、成本超支等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BIM 技术通过构建多维信息模型,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集成与动态管理,为水闸施工管理提供了新思路[1]。
一、BIM 技术在规划与设计阶段的应用
(一)规划阶段:多维数据融合与科学决策
传统水闸项目规划受限于二维图纸与分散数据,难以全面评估环境地质风险与布局合理性。BIM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三维地质建模,突破了这一局限:(1)精准模拟复杂环境:依托 GIS 平台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BIM 模型能精准整合高分辨率地形图、遥感影像、水文观测数据、地下水位信息及复杂的三维地质构造模型。工程师可在统一的数字环境中,逼真模拟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闸淹没范围、基坑开挖的岩土稳定性、地下承压水层与闸底板的关系等,构建“所见即所得”的虚拟建设场景。(2)量化比较优选方案:不同闸址方案的核心考量因素是工程量、投资、技术可行性、生态影响及长期运维成本。BIM 不再依赖经验判断,而是通过集成成本数据库、库容计算算法、水流仿真引擎,对不同闸址方案的土石方挖填量、混凝土结构工程量、对航道通航条件的改善程度、周边居民搬迁范围等进行自动测算与多维度对比。某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利用 BIM 对三个候选闸址进行综合比选,其量化分析显示在达到相同防洪标准的前提下,方案 A 可减少库区淹没耕地 120 亩,方案 B 的混凝土用量节省 15% ,方案 C 则拥有最短施工交通改造距离。最终决策采纳方案 B,因其总体社会经济效益最优。(3)规避环境地质隐患:BIM 与地质模型的深度耦合,能直观揭示活动断层、强透水砂层、易滑移泥岩带等风险地质单元的空间展布。通过在模型中预演不同基础处理方式(如深搅桩、高压旋喷、岩锚)的效果,可优化基础设计,从根本上规避因地质认知偏差导致的施工变更甚至工程事故。实践证明,这一技术在规划阶段的深度应用,可减少施工期因“未知地质条件”引发的重大设计变更约 40%[2] 。
(二)设计阶段:参数化驱动与智能优化
进入设计阶段,BIM 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全专业、全信息的三维协作平台:(1)全三维正向设计:摒弃传统从二维到三维的翻模过程,BIM 采用基于规则与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水闸闸室、翼墙、消力池、闸门槽、启闭机房等核心构件均建立参数化族库(如按规范要求的闸墩最小厚度、消力坎高度计算公式等)。设计师只需输入关键参数(如设计水位、流量、地质参数),模型即可依据预设逻辑规则实时驱动三维形态变化,并自动生成平立剖图纸。不仅提升效率,更确保所有图纸与模型“同源一致”,消除“图模不符”矛盾。(2)性能化分析集成:BIM 模型作为水、力、热、电等物理模拟的精确载体。通过集成专业的工程分析软件(如 ANSYS 结构计算、MIKE 水动力仿真、IES 能耗分析),设计者可进行:1)结构安全校核:基于三维模型自动划分网格,仿真计算在静水压力、土压力、地震力联合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状态,优化结构厚度与配筋设计。2)水流流态优化:模拟不同闸门开度组合下的过闸水流形态,确保主流顺畅、避免回流旋涡,优化消能工布置。3)设计成果优化:参数化设计与性能化分析的闭环反馈,驱动设计持续优化。某研究机构对 10 个采用 BIM 的水闸项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设计图纸错误率平均降低 28%-32% ;设计周期平均缩短 18%-22% ;施工阶段因设计问题引发的变更单数量减少 65% 以上[3]。
二、BIM 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协同管理
施工阶段进度与成本的动态协同引擎:(1)时间维度深度融入(4DBIM):在三维模型基础上嵌入进度计划时间轴(Schedule),构建 4D 施工模拟。项目管理者可:1)虚拟推演施工时序:精确模拟闸墩浇筑、闸门安装、机电设备调试等关键活动的逻辑顺序、交叉关系与工期节奏。某大型拦河闸项目通过 4D 模拟发现原计划中消力池混凝土浇筑与边墙回填存在严重冲突,提前调整优化工序,避免现场窝工 15 天。2)动态进度监控与预警:BIM 平台实时集成现场进度数据(如无人机实景扫描、IoT 传感器、移动端任务汇报),自动比对实际进度与计划模型。当某一闸段钢筋绑扎滞后,模型会即时以视觉化偏差信号(如颜色警报)提示,并智能分析关键路径是否受影响、需优先调配何种资源(人力、机械)。管理者由被动“救火”转为主动“纠偏”。3)面向现场的协同指令:基于最新的 4D 模型状态,系统自动生成分区域、分工种的每日/每周施工任务清单与 3D 可视化交底图,通过移动终端(平板、头盔)精准推送至相应班组。工人可 360 度旋转查看安装位置、毗邻构件及避让要求,彻底解决传统交底不清导致的返工问题。(2)成本维度透明管控(5DBIM):将工程量清单、造价信息关联至 BIM模型构件,赋予其“价格”属性:1)“一键式”工程量实时提取:任一区域、任意阶段的模型变更(如闸底板钢筋增补),均自动更新相应混凝土方量、钢材用量等工程量数据,并联动计算变更成本。避免人工测算滞后与错漏。2)资源需求精准计划与调配:根据 4D 进度模拟,自动生成各工序所需钢筋、模板、商品砼等资源的分时段用量与进场计划[4]。
三、BIM 在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实践
(一)消除施工质量认知偏差
传统二维图纸难以清晰表达水闸结构的空间关系,如闸室底板钢筋与止水铜片交叉布置、弧形闸门轨道预埋件的空间定位等。BIM 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零误差交底:(1)动态剖切与爆炸视图:针对闸底板多层钢筋网片(分布筋、受力筋、温度筋),模型可逐层剥离展示,标注绑扎顺序、搭接长度与保护层厚度要求。(2)工艺动画模拟:将混凝土浇筑振捣路径、闸门轨道安装校准流程等关键工艺制作成三维工序动画,通过移动终端推送至作业班组。工人可反复观看,确保操作标准化。(3)AR 辅助定位:通过增强现实(AR)眼镜,将 BIM 模型叠加至施工现场实景,实时显示预埋件坐标、钢筋加密区范围等。作业人员可直观比对实际施工与设计模型的差异,即时修正。某拦河闸工程在闸墩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因冷却水管布置不当导致温度裂缝频发。项目团队基于 BIM 模型:创建冷却水管三维路径模型,优化间距与坡度,确保通水散热均匀;模拟混凝土入仓顺序与振捣棒插入深度,避免冷缝产生;结合温度传感器数据,在模型中动态显示内部温升曲线,指导分层浇筑与养护。实施后,闸墩裂缝发生率下降 60% ,强度验收达标率 100% 。
质量追溯与闭环管理
针对止水带安装、灌浆帷幕等隐蔽工程,传统验收依赖纸质记录与照片,易出现数据丢失或篡改。BIM 平台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档案:移动端验收:质检员使用平板扫描构件二维码,调取模型中的验收标准与三维剖视图,现场填写实测数据(如止水带搭接长度 150mm),并拍摄带水印的验收照片上传。区块链存证:关键验收数据(混凝土试块强度、焊缝探伤报告)哈希值上链,确保不可篡改,为质量终身责任制提供可信依据。BIM 模型集成质量问题库(蜂窝麻面、预埋件偏移等),每个缺陷标注位置、类型、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完成后,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生成点云模型,与设计模型对比验证,形成闭环。
(三)构筑安全“数字哨兵”
(1)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BIM 平台与传感器网络的深度融合,实现“模型-数据-决策”闭环:1)监测参数全覆盖:在围堰、闸墩、翼墙等关键部位部署倾角计、应变计、渗压计、GPS 位移监测站等设备,实时采集沉降、倾斜、应力、渗流量等数据。2)阈值预警与可视化定位:设定各参数安全阈值(如围堰水平位移限值 30mm ),当数据超限时,BIM 模型自动高亮报警区域,推送短信至责任人。某工程在深基坑开挖中,模型预警支护桩位移达 28mm,触发应急加固,避免坍塌事故。3)历史数据回溯分析:将监测数据按时间轴存储于模型构件属性中,生成变化趋势曲线,辅助判断结构长期稳定性。某水闸在汛期施工时,面临上游水位骤升威胁。项目团队利用 BIM 实现动态风险推演:接入水文站实时水位数据,驱动模型模拟围堰在不同水位(10 年一遇/50 年一遇)下的受力状态;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围堰抗滑稳定性系数,发现当水位达警戒线时,下游坡脚局部区域安全系数降至 1.05(规范要求≥1.2);紧急采用模型预演的加固方案——打入两排钢板桩并堆填砂袋压重,成功抵御洪峰冲击。此案例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超 800 万元,获评水利部智慧工地示范项目。(2)安全管理创新:1)危险源智能识别:BIM 模型嵌入《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条款,自动识别:空间冲突风险:塔吊回转半径与高压线安全距离不足、脚手架距基坑边缘过近;作业环境风险:有限空间作业区域缺氧概率、高边坡落石区域预警 2)应急演练虚拟化:基于 BIM 模型构建火灾、触电、坍塌等事故三维场景,开展 VR 沉浸式应急演练。参演人员通过手柄操作学习灭火器使用、伤员搬运等技能,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BIM 在运维阶段的延伸价值
BIM 模型的价值不仅是记录历史状态信息,更在于其依托结构化数据进行“智能演进”的能力。现代化的水闸运维平台会将物联网传感系统持续采集的实时运行参数(如油温、油压、电流电压、开关频次、异振值、位移精度等)自动同步到与之空间对应的 BIM 元素信息库中,不断丰富模型动态运行指标内容。在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支持下,BIM 模型成为水闸运行状态的“神经中枢”。当模型集成了动态运行的实时监控数据(如启闭机的操作次数、运行电流波形、液压站压力脉动幅度、关键支点的三维位移监测值),再叠加上每一次停机检修及设备劣化历史记录数据,即可通过集成的 AI 分析引擎构建起复杂设备的状态评估模型和寿命损耗模型。以某大型水利枢纽的船闸系统实践为例:项目团队在其 BIM 运维平台上建立了每台液压启闭机完整的数字履历档案库,并打通了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长期上传的时域信号数据流(以三维位置坐标精准映射于模型中)。
结语:
BIM 技术在水闸施工全过程中的应用,实现了从碎片化管理向集成化、智能化管理的转变,通过信息融合与协同机制,提升工程效率、保障质量安全、优化资源利用,要不断探索 BIM 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宝.绿色理念引领下农田水利水闸施工管理控制新举措[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5,(08):185-187.
[2]崔红波,朱文帅.水闸底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质量控制[J].现代农业科技,2025,(13):140-142+156.
[3]黄志华,程叶嘉.淤泥地质下水闸施工技术优化与管理探析[J].珠江水运,2025,(11):54-56.
[4]濮苏辉,佘隆威,王松松.水闸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及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3):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