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晨读教学模式创新
郑宇 孙丽佳
六盘水市钟山区教研室 贵州六盘水 553000 六盘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贵州六盘水 553000
语文晨读作为语言积累的重要载体,当前面临机械灌输、内容零散、评价滞后等实践困境,导致学生语感钝化与文化认同弱化,难以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语言积累与素养协同目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笔者基于“润养晨读”理念,创新构建“晨起养生汤”教学模式,旨在推动晨读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转型。
该模式通过“双核四维”内容体系重构晨读框架:纵向贯通经典诗文与当代时文,横向融合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教学实施采用“配方—火候—疗效”三维操作模型:在内容设计上实施梯度开发,依据学段特点设置从短篇渗透到批判思辨的进阶路径;在诵记环节采用集体诵读、自主内化、合作探究的递进流程;在评价维度建立涵盖语言应用、思维品质与文化理解的多元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晨读内容碎片化、学习浅表化等问题,促进学生实现从语言建构到文化体认的深度学习。
一、“熬制养生汤”:晨读内容的科学编制
晨读内容的科学编制是落实“润养晨读”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恰如熬制养生汤,需要精准的配方设计、恰当的火候把控和优质的食材选择,方能将零散的知识元素转化为滋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底蕴的“营养基液”。通过构建系统化、层次分明的学习体系,使晨读突破传统机械记忆的桎梏,真正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晨起养生汤”以“语言积累”与“文化浸润”为双核心目标,突破传统教材局限,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整合”的立体化晨读内容体系:纵向按时间维度梳理古今语言知识脉络,横向按主题模块整合课内外优质资源,形成“基础—提升—拓展”三级进阶体系,兼顾学生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
内容涵盖语言基础知识及规范(字音字形、文言现象等)、经典诗文诵读(古诗文、现代佳作)、文化常识积累(文学常识、文化礼仪)及时文品鉴四大模块,通过阶梯式设计实现素养提升。
年级梯度设计凸显进阶性:七年级以短篇诗文渗透传统价值观,八年级强化文本精读与成长箴言积累,九年级聚焦经典文本思辨与家国情怀培养,高一年级侧重整本书阅读与文化经典研习,高二年级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高三年级聚焦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构建“语言规范—情感深化—文化升华”的进阶路径。
这种科学的晨读编制模式,本质上是通过系统化设计将孤立知识点转化为素养培育载体。它既遵循“具象—抽象—思辨”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课内外资源的有机融合,呼应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要求。当语言积累与文化浸润形成良性互动,当经典文本与当代生活产生深度共鸣,晨读便自然超越了机械记忆的浅层学习,成为激活文化基因、培育核心素养的“营养引擎”。这种教育实践不仅为语文教学提质增效提供了可行路径,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命。
二、“服用养生汤”:学生记诵与实践的路径创新
晨读材料的科学编撰仅是教学实施的基础环节,如何构建有效的学习闭环以达成“文化浸润-语言习得-素养提升”的三维目标,是本教学法落地的核心命题。笔者通过构建“温服法”三阶学习模型,突破传统晨读“参与度低、认知层次浅、迁移能力弱”的实践困境,形成符合认知规律的螺旋式内化机制。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阶段:协同诵读(10 分钟)——群体动力驱动下的语感唤醒
采用立体化诵读策略:全体学生以站立姿态进行沉浸式诵读(如《将进酒》),教师实施语音调控(包括音调校准、韵律建模),并运用多模态互动策略(节拍感知训练、角色代入诵读)强化语言体验。如《少年中国说》分声部诵读:男声部呈现“少年智则国智”的理性陈述,女声部回应“少年强则国强”的情感升华,通过声部对话建构文本的复调意义。该环节借助群体动力效应提升注意品质,实现语言材料的知觉内化。
第二阶段:差异建构(10 分钟)——个性化学习路径下的知识整合
建立分层记忆策略体系:文言基础薄弱者侧重《桃花源记》核心语素的默写强化;语言表现优异者进行《荷塘月色》修辞结构的迁移仿写。教师提供“记忆策略工具包”(含《赤壁赋》情感流变思维导图、传统文化意象联想矩阵等),引导学生通过图式建构实现离散知识的结构化重组。此阶段践行差异化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习策略的元认知调控能力。
第三阶段:精准干预(5 分钟)——数据驱动下的教学补偿机制
构建多维检测矩阵:书面检测层面,采用交互式听写(板演批改与同桌互评双轨并行);数字化检测通过“文言虚词辨析”自适应题库实现错题智能归集;口语检测实施《论语》名句接龙背诵与同伴互评机制。教师基于实时学情数据,对共性认知偏差(如“之”字语法功能混淆)开展靶向讲解,对个体发展瓶颈(如语感薄弱现象)制定个性化补偿方案,确保教学目标的全覆盖达成。
三、“检测服汤效果”:多元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晨读教学效果的精准评估是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单一检测模式往往局限于知识复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学习过程。基于此,本研究融合动态评价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覆盖“知识掌握—能力迁移—过程表现”的三维评价体系,并辅以多主体协同、多周期迭代、多策略融合的实施路径,形成“评价—诊断—优化”的闭环反馈机制。该体系通过科学量化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突破传统评价的平面化局限,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依据。
(一)三维评价框架:认知建构与素养发展的精准观测
晨读教学效果评估需突破传统单一维度局限,构建覆盖知识掌握、能力迁移与学习过程的三维评价体系。该体系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与 LICC 课堂观察模型,通过分阶检测、情境化任务与行为追踪的协同作用,实现对学习状态的立体化观测与动态干预。
1.知识巩固:分阶检测与遗忘干预机制
依据记忆科学原理设计四级检测周期,形成闭环式知识强化体系。当日检测(学习后 20 分钟)采用“自主梳理—同伴互测—教师抽查”三轨并行模式,如《赤壁赋》教学中,学生通过默写虚词“之”“乎”等核心字词、互评断句准确性、教师抽检情感理解,实现即时记忆强化,数据显示当日知识留存率达92% 。次日检测(24 小时后)聚焦记忆衰退临界点,通过纸笔测试量化遗忘率,发现文言虚词辨析错误率较当日上升 37% ,教师据此开发“虚词微课包 ”进行精准干预。周度检测(7 天后)借助思维导图重构知识网络,例如将《桃花源记》的叙事线索与《岳阳楼记》的抒情结构对比分析,促进碎片知识系统化存储。月度检测(30 天后)开展跨文本综合演练,如融合《将进酒》的豪放意象与《少年中国说》的理性论述设计主题辩论,实验组学生检测平均分较对照组提高 18.5 分,验证长时记忆的稳定性与迁移性。
2.能力发展:情境化任务驱动机制
创设真实语用情境,构建“输入—内化—输出”能力发展链。口语表达模块开展“经典重构演讲会”,要求学生在诵读《少年中国说》后,结合“航天精神”进行即兴演讲,通过逻辑组织、素材调用等维度评估表达效能。阅读理解模块设计“文本解谜工坊”,以《桃花源记》中“遂迷,不复得路”的叙事矛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推理创作意图,评估其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水平。写作应用模块实施“互文性创作”,如模仿《荷塘月色》通感手法描写校园晨景,结合 SOLO 分类理论对作品进行分层评价,数据显示82% 的学生在三个月训练后达到“关联结构”以上思维层级。此类任务设计将知识运用嵌入真实场景,有效促进机械记忆向高阶思维的转化。
3.过程优化:学习行为追踪机制
运用 LICC 课堂观察模型,从学习投入度、互动质量、认知挑战、文化支持四个维度建立动态追踪系统。学习日志分析要求学生记录“记忆卡点”与策略迭代过程,如某生将《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校园晚霞关联,通过意象联想法使记忆效率提升 40‰ 行为干预机制自动标记周均参与度低于 60% 的学生,教师为其定制“学习伙伴计划”,通过同伴示范与激励机制,使该群体月度参与率提升 41% 。这种“数据捕捉—策略生成—动态调整”的观察体系,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的转变。
三维框架的协同运作,使知识巩固、能力发展与过程优化形成有机整体。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框架的班级,月度知识检测准确率提升 21% ,高阶思维达标率增长 37% ,有效破解传统晨读“重输入轻反馈”的实践困境,为教学改进提供了科学化路径。
(二)四重协同机制:评价实施的多维创新
晨读评价体系创新构建四重协同机制,通过主体、工具、周期与策略的系统联动,实现评价效能的最大化提升。
在评价主体层面构建多元共同体:学生通过“记忆轨迹本”进行三色标记自评,某生在《过秦论》学习中针对性复习耗时减少 35% ;生生互评依托 "错题银行" 共享平台,《岳阳楼记》虚词解析互评准确率达 89% ;教师运用 SPSS 聚类分析发现“情感类文本理解力”与“课外阅读量”相关系数 0.68,据此调整阅读推荐书目,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评价工具实现传统与数字融合:纸质测评设计《阿房宫赋》高频错字“囷囷焉”热力图强化记忆;“文言通关”自适应系统使实验班“之”字辨析正确率提升 26% ;AI 语音情感识别为 12% 的《蜀道难》平淡朗读者生成训练方案,文本理解深度得分提高 31% ,构建起立体化的评价支持体系。
评价周期实施滚动式迭代优化:每日“5 分钟快检”确保问题当日解决率 100% ;每周“知识拼图大赛”整合《陈情表》孝道与《出师表》忠君思想;每月“文化擂台赛”设置“飞花令攻擂”等环节,持续参与者知识留存曲线较对照组缓降 23% ,形成螺旋上升的优化闭环。
评价策略平衡学术与趣味双轨:“诗词能量站”积分系统将《声声慢》飞花令转化为角色成长游戏,参与率稳定在 94% 以上;“经典当代价值”研讨会要求论证《六国论》国际关系启示, 85% 论文达校级优秀;双轨机制使高阶思维能力占比提升至 58% ,实现学术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
四重协同机制通过主体互动打破评价壁垒,工具融合拓展评价维度,周期迭代完善评价体系,策略创新激活评价效能,最终形成科学精准、动态发展的评价生态系统,为晨读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经过系统实践,“润养晨读”模式取得显著育人成效:实验班级古诗文默写准确率提升 32% ,作文平均分从 72 分增至 80 分, 85% 的学生能主动引用晨读素材表达观点;学生传统文化兴趣指数从3.2(5 分制)提升至 4.5,家国主题演讲校级获奖率增长 40‰ 。教师开发《节气诗词鉴赏》等 12套校本资源,2 套成为区域共享课程,形成“评价—反馈—优化”的教学改进闭环。典型案例显示,针对《逍遥游》隐喻理解薄弱问题,通过增设“意象解码工作坊”,该知识点检测通过率从 53% 提升至86% 。社会辐射层面,家校社协同的 "亲子诵读会" 覆盖率达 73% ,学生策划的文化实践活动获市级媒体报道。
本研究实现三大创新突破:以“养生汤”隐喻重构晨读逻辑,将知识点转化为素养培育载体;构建“知识—能力—情感—创新”四维动态评价模型,推动教学评一致性;打破课堂边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未来可从三方面深化:开发 AI 晨读助手实现认知风格适配,构建“晨读素养指数”对接中高考改革,联合社会机构开发“文物中的诗文”等大语文课程包,形成“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长效机制。作为语文教育的“微切口”,晨读正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为培养“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提供持续滋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德]赫尔曼·艾宾浩斯. 记忆的奥秘[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3]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