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
徐玲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反思能力是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可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内化、在反思中建模、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延展、在反思中浸润,从而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反思能力的路径,主要有学习前反思、学习中反思和学习后反思。按反思的“角色自觉”分类,又可分为个体反思、小组反思和教师反思。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1.1 促进知识内化
反思能力能帮助小学生将碎片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常通过课堂听讲、练习解题获取零散知识点,但若缺乏反思,易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仅记住公式无法应对变式题目;通过反思“公式如何通过割补法推导”“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有何关联”“适用条件是什么”,学生能将公式与推导过程、图形特征、应用场景串联,形成完整知识链。
1.2 提升思维品质
培养反思能力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关键路径,能推动思维从“单一化”向“多元化”、从“表层化”向“深刻化”发展。在解题过程中,反思促使学生跳出“机械套用方法”的局限,思考“是否有更简洁的解题思路”“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有何差异”。例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通过反思“算术法与方程法的逻辑区别”“哪种方法更适合当前题目条件”,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面对复杂数学问题,反思能引导学生拆解问题、梳理逻辑,如“这道题的核心条件是什么”“如何将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深刻性。
2.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2.1 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对反思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仍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传授”与“解题技巧训练”上,未将反思能力纳入教学目标体系。课堂中,教师常急于讲解知识点、示范解题步骤,留给学生自主反思的时间极少;即使设计反思环节,也多流于形式,如简单提问“你有什么收获”,未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识逻辑与学习过程。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认知水平低,难以开展有效反思”,将反思任务简化为“订正错题”,忽视对反思方法的指导;还有教师未建立与反思能力匹配的评价标准,仅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导致反思能力培养缺乏制度性保障,难以真正落地。
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反思能力的方法单一固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反思意愿与深度。多数教师采用“教师引导 + 集体回答”的模式开展反思活动,如课后让学生统一回答“今天学了什么”“哪里容易出错”,缺乏个性化、互动性的设计。部分教师虽尝试布置反思任务,如“写数学日记记录学习心得”,但未提供具体框架指导,学生常不知从何下笔,最终沦为“流水账式记录”;还有教师将反思局限于“错题订正”,要求学生仅写出正确答案,未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总结解题规律,导致反思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思维层面的提升。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反思活动变得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3 学生反思意识淡薄
小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反思意识淡薄的问题,缺乏主动反思的习惯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多关注“作业是否完成”“答案是否正确”,很少主动思考“解题思路是否合理”“知识掌握是否扎实”。例如作业出错后,多数学生仅按教师要求订正答案,不追问“为何出错”“如何避免再错”;课堂上面对教师的反思提问,常表现为沉默或敷衍回答,无法清晰表达自身思考过程。部分学生因害怕暴露不足,回避反思环节,认为“反思是承认自己不会”,产生抵触心理;还有学生缺乏反思方法,不知“该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即使想反思也无从下手,长期下来形成“不反思、不会反思”的恶性循环,制约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对策
3.1 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需将反思环节有机融入数学教学全过程,构建“情境触发—探究实践—反思总结—迁移应用”的教学闭环。在新知识教学中,采用“问题链驱动反思”,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设计反思性问题:“通过剪拼实验得出内角和是 180∘ ,但实验存在误差,如何用推理方法验证?”“如果三角形形状改变,内角和会变化吗?”引导学生在探究后深入反思。在解题教学中,推行“解题后反思”模式,要求学生完成题目后填写“反思单”,包含“解题思路梳理”“错误原因分析(若有)”“可优化的方法”三项内容,如解决应用题后,反思“是否准确提取了关键信息”“数量关系是否梳理清晰”。还可引入“小组反思研讨”,让学生围绕“典型错题”“复杂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反思成果,在互动中相互启发,让反思从“个体行为”变为“群体活动”,提升反思深度与广度。
3.2 强化反思引导
强化反思引导需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反思方法与工具,帮助其掌握反思技巧,克服“不会反思”的困境。教授基础反思方法,如“追问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有例外吗”;对解题过程追问“第一步为何这样做”“关键步骤是什么”“结果是否合理”。提供可视化反思工具,如“知识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绘制导图梳理知识点关联,反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错题分析表”,明确要求填写“错误题目”“错误类型(概念混淆/计算失误/思路偏差)”“正确解法”“预防措施”,让反思有章可循。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调整引导方式,低年级采用“对话式反思”,教师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学生表达思考;高年级推行“自主反思任务”,如每周完成 1 次“数学学习反思日记”,教师定期批改并给予针对性反馈,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反思习惯。
3.3 构建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反思能力培养效果的重要支撑,需突破“单一成绩评价”的局限,建立“过程性评价 + 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反思过程,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反思参与度,如“是否主动提出反思问题”;通过检查“反思单”“错题分析表”“思维导图”,评估反思的深度与完整性,如“是否准确分析错误原因”“知识梳理是否系统”。结果性评价关注反思能力带来的学习成效,将其纳入学生数学综合评价。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结合,学生通过自评认识自身反思不足,通过同伴互评学习他人反思经验,教师则通过综合评价给予针对性指导,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推动学生反思能力提升。
结束语:就学习而言,对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老师耳提面命的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反思获得的知识。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反思能力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反思能力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多种策略共同培养。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其一生都受益的。
参考文献:
[1]王科群.浅谈小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22,(39):92-96.
[2]陈琦.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新课程,2022,(35):74-76.
[3]赵娇.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N].科学导报,2022-07-19(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