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结合自然材料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作者

张靓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孝都幼儿园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领域教育需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丰富感性经验与审美情趣[1]。自然材料如落叶、树枝等,形态、色彩、触感丰富,能为幼儿提供直观审美感知对象[2]。但当前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自然材料应用存在局限:部分教师依赖成品材料,对自然材料开发使用意识薄弱;即便使用,形式也多为简单粘贴、涂色,未充分挖掘审美价值;且教师对中班幼儿审美发展特点把握不足,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难以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现有研究多关注自然材料在幼儿科学探究、动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针对其与中班幼儿审美能力深度结合的专项研究较少[3]。本文通过《落叶跳舞》活动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探索自然材料与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内在关联,可补充学前教育领域相关研究空白,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撑。

本文以《落叶跳舞》为具体案例,详细呈现自然材料美术活动的设计流程、实施细节及指导策略,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帮助幼儿园教师解决自然材料美术活动“不知设计、不会实施”的问题,推动幼儿审美能力发展。

二、中班美术活动中自然材料运用现状

(一)调查设计

选取不同办园性质的幼儿园中班为调查范围,涉及中班教师与幼儿。设计教师问卷(含选择题与开放题)与幼儿美术作品分析表(从“色彩搭配”“造型创意”“材料运用”三个维度评分)。调查分三阶段:确定范围与设计工具、发放问卷与收集作品、整理数据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自然材料运用频率较低

多数教师较少使用自然材料开展美术活动,仅少数教师能较频繁使用[4]。教师反映,日常教学任务重、材料保存难度大,导致自然材料未能成为常规美术教学资源,不利于幼儿通过持续互动建立审美认知。

2.自然材料运用形式单一

自然材料运用形式集中且缺乏创新,多以粘贴、涂色为主,仅少数活动尝试拼摆、组合造型[5]。幼儿作品造型同质化严重,多为简单常见形象,未充分结合自然材料特征进行创意表达,未能挖掘材料形态与审美创意的结合点。

3.幼儿审美能力表现不足

幼儿作品各审美维度得分均偏低:色彩搭配上,幼儿使用颜色少且搭配随意,对自然色彩感知运用能力弱;造型创意上,作品雷同度高,缺乏个性化表达;材料运用上,自然材料多作为装饰元素,未成为主体造型,未发挥材料审美价值。

4.教师面临多重实施困难

教师在自然材料运用中面临多方面困难:材料筛选与保存难度大,担心材料安全性与重复使用性;不清楚如何将审美目标融入活动设计,常聚焦动手能力培养;面对幼儿创意想法,不知如何引导深化,易以固定标准限制幼儿创意。

(三)调查结论

当前中班美术活动中,自然材料运用存在“频率低、形式单一、目标模糊、指导不足”问题,根源在于教师对自然材料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对幼儿审美发展特点把握不准,设计《落叶跳舞》活动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活动设计依据

1.幼儿发展需求

中班幼儿手部精细动作能完成落叶抓取、粘贴,但手指控制能力需提升,故选择尺寸适中、质地较硬的落叶;幼儿想象力丰富,喜欢游戏化、情境化活动,“落叶跳舞”主题契合其对“动态形象”的兴趣,可激发审美想象。2.自然材料特性

落叶具备多样形态、丰富色彩与独特质感,可作为“跳舞造型”核心元素,无需额外涂色即可呈现和谐色彩搭配,幼儿通过触摸能丰富审美体验。基于这些特性,确定“拼贴组合”为主要创作形式。

3.课程目标要求

严格对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要求,确保活动在认知、技能、情感与审美层面均符合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引导幼儿表现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欣赏自然与生活中的美。

(二)活动目标设定

1.认知目标

幼儿能准确说出常见落叶的名称、颜色与形态特征;知晓落叶可作为美术创作材料,理解“落叶拼贴”基本原理。

幼儿能独立完成 1 个“落叶跳舞”造型拼贴,掌握固体胶涂抹、落叶定位粘贴的基本方法;能根据落叶形态调整粘贴位置,提升手部精细动作协调性。

3.情感与审美目标

幼儿愿意主动观察落叶的审美特征,对自然材料产生兴趣;能基于落叶形态联想“跳舞”形象,并用语言表达创意;在创作中体验审美创造乐趣,愿意与同伴分享作品。

(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提前组织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多种落叶,清洗后晾晒去除水分杂质,挑选无破损、尺寸适宜的落叶按颜色分类装盒;准备彩色卡纸、安全无毒固体胶、教师专用小剪刀、彩色马克笔(用于添加细节)。

2.环境准备

在活动室墙面贴“落叶飘落”实景图片,展示教师制作的“落叶跳舞”范例(造型简洁、涵盖不同形象,避免限制创意);播放轻柔自然音乐,地面撒少量落叶,营造“落叶舞会”沉浸式审美氛围。

3.经验准备

活动前组织幼儿户外“捡落叶、看落叶”:引导观察风吹落叶动态,让幼儿模仿落叶跳舞动作;鼓励触摸不同落叶并描述感受,让幼儿抛落叶观察飘落轨迹,积累审美感知经验。

(四)活动流程设计导入环节(5 分钟):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头戴用银杏叶、枫叶拼贴成的“落叶精灵”头饰,手持一片边缘完整的金黄银杏叶,伴着轻柔的自然音乐缓慢走进活动室。走到幼儿中间后,用童趣的语气讲述:“小朋友们,秋天到啦,森林里的落叶宝宝们要开舞会啦!你们听,风姐姐在喊它们:‘快来呀,一起跳舞啦!’”边说边轻轻挥舞手中的银杏叶,模仿落叶被风吹起时的轻盈姿态——时而缓慢旋转,时而轻轻飘落,还故意让叶子“不小心”落在某个幼儿的肩头,笑着说:“你看,这片落叶宝宝想和你一起跳呢!”邀请幼儿伸出手接住落叶,跟着教师一起模仿落叶跳舞的动作:“我们像落叶一样,把胳膊轻轻打开,踮着脚尖转个圈,再慢慢蹲下来,就像叶子飘到地上啦!”在幼儿充分参与模仿后,教师举起银杏叶提问:“落叶宝宝们想有更多跳舞的小伙伴,我们能不能用手里的落叶,给它们做一群会跳舞的朋友呀?”自然引出活动主题,让幼儿带着期待进入创作环节。

感知与讨论环节(8 分钟):深化审美感知

教师将提前分好的落叶(每人 3 片,包含银杏叶、枫叶、梧桐叶)逐一发给幼儿,先让幼儿自由摆弄 2 分钟:“大家可以摸一摸、看一看,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的落叶是什么样子的。”随后集中引导讨论,指着一片枫叶问:“谁能说说这片叶子摸起来和别的叶子不一样的地方?”当幼儿说出“有点扎手”,教师补充:“对呀,它的边缘有小小的‘牙齿’,这是枫叶独有的样子。”再拿起银杏叶和梧桐叶对比:“这两片叶子都是黄色的,但颜色一样深吗?摸起来是滑滑的还是软软的?”鼓励幼儿用“像小扇子”“像爱心”“像小船”等生活化的语言描述落叶形态,有幼儿说“梧桐叶像小裙子”,教师立刻呼应:“这个想法太妙啦!如果让它变成跳舞的小裙子,会是什么样子呢?”通过具象化的提问与回应,引导幼儿从颜色、质感、形态三个维度感知落叶的审美特征,为后续创作积累具体的想象素材。

创作环节(15 分钟):自主审美创造

教师在展示板上进行简洁示范:取一片枫叶放在蓝色卡纸上,说“这是跳舞小人的裙子”,用固体胶在枫叶边缘轻轻涂抹一圈(边涂边说“胶水要像给叶子镶边一样,不能太多哦,不然会弄脏小裙子”),然后固定在卡纸中央;再取一片小梧桐叶贴在枫叶上方当“头”,用黑色马克笔轻轻画两个小圆点当“眼睛”,笑着说:“看,这个小人正在踮着脚跳舞呢!不过,它的小伙伴可以是蝴蝶、小兔子,甚至是小火车,就看你们的想法啦!”示范结束后,幼儿开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时格外注重个性化支持:对动手慢的幼儿,先帮他挑选一片大一点的银杏叶,说“我们先用这片‘小扇子’做蝴蝶的翅膀好不好?”,手把手教他对齐卡纸边缘粘贴;对犹豫不敢下笔的幼儿,鼓励他:“哪怕只贴一片叶子,告诉老师它在跳什么舞,也是最特别的作品”;对想尝试复杂造型的幼儿,递上一根短树枝:“要不要给你的跳舞小人加个‘舞台道具’,比如一根魔法棒?”全程不打断幼儿的创意,即使有幼儿将落叶贴得“歪歪扭扭”,也笑着说:“这个小人在跳扭扭舞呢,真有趣!”

展示与分享环节(7 分钟):交流审美体验

教师提前在活动室一侧布置“落叶舞会”展示区,用彩色丝带围出“舞台”形状,将幼儿的作品一一摆放在“舞台”上。分享时,按座位顺序邀请幼儿上台,手里拿着自己的作品介绍:“请告诉大家,你的作品里是谁在跳舞呀?它跳的是什么舞呢?”有幼儿说“我的是蝴蝶在跳圆圈舞”,教师引导其他幼儿观察:“你们看,他用了两片不一样的叶子做蝴蝶翅膀,颜色搭配得多好看呀!谁能说说,蝴蝶的翅膀为什么看起来这么漂亮?”当有幼儿指出“一片黄一片红”,教师补充:“对,不同颜色的叶子放在一起,就像给蝴蝶穿了彩色的衣服,让跳舞的样子更亮眼了。”对胆小不敢说话的幼儿,教师蹲下来和他一起说:“我们的作品是落叶小人在跳踮脚舞,对不对?它的裙子是用枫叶做的,特别好看。”最后,教师和所有幼儿一起鼓掌:“今天每个小朋友都给落叶宝宝们做了最棒的跳舞小伙伴,这场落叶舞会太精彩啦!”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被认可。

拓展环节(5 分钟):延伸审美探索

教师将树枝、花瓣、小石子等材料放在托盘里,一一展示给幼儿:“你们看,这些小伙伴也想加入落叶舞会!树枝可以当跳舞小人的胳膊,花瓣可以做裙子上的小花,小石子能铺成跳舞的小路。”边说边用树枝和落叶快速拼出一个“举着魔法棒的小人”,说:“这样一来,落叶小人就有新的跳舞造型啦!”随后对幼儿说:“回家以后,大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小区里、公园里找这些材料,再给落叶宝宝们做一个不一样的跳舞朋友。下次来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把新作品带来,再开一场更热闹的落叶舞会,好不好?”还特意提醒:“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摘树上的叶子和花,要捡地上已经落下来的哦!”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又传递爱护自然的理念,让审美教育延伸到生活场景中。

(五)活动过程中的幼儿表现分析

1.审美感知表现:从“被动观察”到“主动探索

活动前,幼儿收集落叶时多随意捡拾,较少关注叶子特征;活动中,多数幼儿会主动对比不同落叶,观察形状、触摸质感,还会主动提问关于落叶颜色差异的问题,表现出对落叶审美特征的主动探索,审美感知能力明显提升。

活动初期讨论环节,幼儿对落叶的联想多为静态常见事物;随着活动推进,多数幼儿能联想到动态跳舞形象,还会为联想添加场景,审美想象变得丰富且富有画面感。

3.审美创造表现:从“模仿复制”到“个性创作

活动刚开始创作时,部分幼儿模仿教师示范造型;创作深入后,多数幼儿开始尝试个性化创作,组合不同叶子、尝试色彩搭配,设计出独特的跳舞形象,不再局限于模仿,审美创造能力显著提升。

(六)教师指导策略效果分析

1.示范指导:降低操作难度,明确创作

教师示范重点展示拼贴方法,帮助幼儿掌握基本技能,避免因不会操作放弃创作;同时不限制创意,为幼儿留下自主发挥空间,解决了“教师示范导致作品单一”的问题。

2.个性化指导:适配幼儿能力,激发创作自信

针对不同能力幼儿的指导策略,让所有幼儿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动手弱的幼儿完成作品后愿意继续创作,能力中等的幼儿主动展示成果,能力强的幼儿为作品自豪,幼儿参与热情显著提高。

3.鼓励与评价:强化审美兴趣,提升审美判断

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与具体评价,让幼儿明确作品优势。活动后,幼儿会主动讨论作品优点,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关注落叶美、主动要求收集材料创作,幼儿审美兴趣与审美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四、活动效果评估

(一)幼儿审美能力提升:对比分析验证成效

对比活动前后幼儿自然材料美术作品,各审美维度均有显著提升:色彩搭配上,幼儿能主动选择落叶自然色和谐搭配,不再随意堆砌颜色;造型创意上,作品出现多种个性化跳舞形象,不再是单一简单造型;材料运用上,幼儿多将落叶作为主体造型,还会主动组合其他自然材料,充分发挥材料审美价值。日常观察发现,活动后幼儿对自然材料关注度提高,户外活动时会主动观察落叶、讨论创作思路,审美能力切实提升。

(二)教师与家长反馈:多方认可活动价值

参与活动的教师反馈,《落叶跳舞》活动流程清晰、材料易获取,紧扣审美能力培养,解决了自然材料美术活动设计难的问题,部分教师表示会借鉴此模式设计其他自然材料美术活动。家长反馈,孩子活动后对自然材料兴趣增加,回家后主动收集材料、分享活动想法,更善于发现自然中的美,认可活动对孩子审美能力培养的价值。

五、结论与展望

从研究结论来看,自然材料凭借其形态的多样性、色彩的自然性与触感的独特性,成为提升中班幼儿审美能力的优质教育载体。在《落叶跳舞》活动实践中,幼儿通过观察落叶的色彩与形态、触摸不同叶片的质感、自主设计跳舞造型,其审美感知的敏锐度、审美想象的丰富性与审美创造的独特性均得到明显提升,充分验证了自然材料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价值。同时,《落叶跳舞》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紧扣中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爱游戏化体验”的发展特点,从材料筛选到情境创设,从环节推进到教师指导,均形成了可复制、易操作的实践路径,尤其教师通过“示范方法而非固定造型”“分层指导适配不同能力幼儿”“具体评价强化审美认知”的策略,有效解决了自然材料美术活动中“创意限制”“指导盲目”等问题,具备在不同办园条件的幼儿园中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未来可扩大研究范围、开展长期追踪研究并深化材料探索,同时在实践中坚持安全适宜多样的材料选择原则、突出生活化游戏化主题化的活动设计方向,助力幼儿审美能力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0(05):78-86.

[2]王娟.中班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基于自然教育理念[J].幼儿教育,2021(18):45-

[3]李敏.建构主义视角下幼儿园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9(12):65-73.

[4]赵静.幼儿园自然材料美术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2(03):34-37.

[5]陈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艺术领域教育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