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有效方法探究

作者

谢永福

云浮市田家炳学校 527300

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地位日益凸显。小学阶段作为个体身体发育与运动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其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田径项目素有“运动之母”之称,其内容涵盖跑、跳、投等多种基本运动形式,是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模块。

一、小学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核心原则构建

(一)发展适宜性原则:尊重儿童成长节律

发展适宜性原则要求体能训练的设计必须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成熟度及认知水平相匹配。这意味着训练内容的选择、负荷的安排以及指导语言的使用都应体现“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在内容选择上,应优先发展基础运动能力,如走、跑、跳、爬、攀、悬垂等基本动作模式,而非过早引入成人化或竞技化的专项训练。例如,可通过“动物模仿跑”“障碍穿越”“绳梯脚步练习”等形式,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平衡感与空间感知能力。在负荷安排上,应遵循“低强度、高频率、短时间”的基本原则,单次训练中高强度练习时间不宜超过 15 分钟,组间休息充分,确保学生能在恢复状态下进行下一组练习。

(二)趣味融合性原则:实现技能与体能的协同演进

趣味融合性原则强调将体能训练自然嵌入田径教学的情境之中,通过游戏化、情境化的设计,使学生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完成体能发展任务。传统的“先体能后技能”分段式教学模式易割裂两者联系,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而融合性训练则主张以田径项目为核心载体,设计兼具技能练习与体能刺激双重功能的复合型活动。例如,在短跑教学中,可设置“信号反应跑”游戏:教师随机发出不同颜色旗语或声音指令,学生需根据指令做出相应方向的快速启动或变向跑动,此过程既锻炼了反应速度与灵敏性,又强化了起跑技术的应用。在跳远教学中,可设计“荷叶跳跳乐”情境,将若干软垫按一定间距摆放,模拟池塘中的荷叶,学生需连续跳跃通过,过程中要求摆臂协调、落地缓冲,既发展了下肢爆发力与弹跳能力,又巩固了跳远的基本动作结构。

(三)结构渐进性原则:构建螺旋上升的训练体系

结构渐进性原则要求体能训练具备清晰的逻辑脉络与发展路径,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该原则体现在训练内容的纵向递进与横向整合两个维度。纵向递进指根据学生年级跨度,制定分层递进的体能发展目标。低年级(1-2年级)以基本动作技能与感知觉训练为主,重点发展协调、平衡与柔韧;中年级(3-4 年级)逐步引入力量、速度与耐力的初步训练,注重动作质量与节奏控制;高年级(5-6 年级)则可在安全前提下适度增加负荷强度,发展专项体能,如短跑的加速能力、投掷的力量传导等。横向整合则强调在同一教学单元内,将多种体能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训练模块。例如,在“奔跑单元”中,可设计包含短距离冲刺(发展速度)、折返跑(发展灵敏)、定时跑(发展有氧耐力)与核心稳定性练习(如平板支撑)在内的组合训练,使学生在一次课中获得多维度体能刺激。通过结构化的课程设计,确保体能训练既有阶段性目标,又有整体性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链条。

二、小学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实施路径创新

(一)内容设计的项目化与情境化重构

为提升体能训练的实效性与吸引力,需对传统训练内容进行项目化与情境化重构。项目化是指围绕某一田径主题,设计系列连贯的体能任务,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体能积累。例如,开展“小小奥运田径挑战赛”项目,将一个教学周期划分为多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能加油站”,通过趣味体测了解自身基础;第二阶段为“技能训练营”,结合各项目进行专项体能强化;第三阶段为“实战演练场”,组织模拟比赛检验成果。每个阶段均设置明确的体能任务清单,如“完成 10 次 30 米加速跑”“连续完成 5组纵跳摸高”等,学生通过打卡记录进步轨迹。情境化则是利用故事情节、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沉浸式训练环境。如在投掷教学中创设“勇士投石守卫城堡”的情境,学生化身小勇士,使用软质沙包攻击移动靶标,过程中需完成助跑、转体、挥臂等一系列动作,既锻炼了上肢与核心力量,又增强了方向感与判断力。此类设计打破了机械训练的枯燥感,使体能发展成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与合作化推进

体能训练的组织形式应突破传统集体统一练习的局限,倡导多样化与合作化并行。多样化体现在训练方式的灵活组合,如交替采用个人挑战、小组竞赛、轮换站训(circuit training)等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例如,设置“体能闯关岛”区域,布置若干 stations,分别对应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挑战,每完成一站获得一枚徽章,集齐后可兑换奖励。此种形式既保证了训练密度,又增强了自主性与目标感。合作化则强调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体能任务,培养社交能力与集体责任感。如设计“双人同步跳绳跑”“三人协同搬运接力”等活动,要求成员间动作协调、节奏一致,任何一人掉队都将影响整体进度。

结论

小学田径教学中的体能训练不应是孤立的技术补充,而应作为支撑技能发展、促进全面健康的系统工程加以重视与实施。实现体能发展与田径技能学习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夯实身体素质基础,培育积极的运动态度与终身体育意识,为其实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涂进.现代体能训练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对策[J].安徽教育科研,2024,(31):75-77.

[2]吴燕红.简析小学生田径体能的训练策略[J].教育界,2024,(30):68-70.

[3] 陈玉 玲. 小 学田径 跑跳 运动 在体能 训练 中的应 用[J]. 新体育,2024,(1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