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路径与载体研究
许琳 徐宝贵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沈阳 110136
高校组织员是高校党委选拔到院(系)级党组织中,专门从事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的专职干部队伍。新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校组织员队伍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对于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1.1 角色定位与职责认知模糊
部分高校对组织员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将其与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混为一谈,导致组织员在工作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一些组织员自身对职责认知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1.2 专业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组织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部分组织员缺乏系统的党建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在发展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指导等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需要。
1.3 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一些高校组织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专业背景等问题[1]。年龄较大的组织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可能缺乏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工作能力;学历层次偏低和专业背景的组织员在应对复杂党建工作时可能力不从心,不利于队伍的整体发展。
1.4 激励机制不完善
高校对组织员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存在考核评价标准、奖励措施逐步完善等问题。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调动,工作热情不高,影响了队伍整体工作质量。
2.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路径
2.1 优化选拔机制,严把入口关
高校党委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员选拔标准,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党性修养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党建工作热情和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担任组织员。同时,考虑年龄、学历、专业等因素,优化队伍结构。
2.2 完善培养体系,提升专业素养
加强专业化培训,定期组织组织员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如专题讲座、业务研讨、实地考察等,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鼓励组织员参加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
3.3 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工作活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详细的组织员考核评价指标,包括工作业绩、党性修养、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与组织员的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组织员给予表彰,如评奖推优、表彰大会等,激发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强化考核评价,确保工作质量
加强日常监督,建立健全组织员工作日常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组织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开展党群评议:定期组织师生对组织员的工作进行评议,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将群众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促使组织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反馈机制: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组织员本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和存在的不足。同时,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帮助组织员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3.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载体
3.1 利用信息化平台,提升工作效率
建立党建工作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校党建工作管理系统,实现发展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等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组织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掌握党员信息,开展线上培训、组织生活等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搭建组织员网络交流平台,方便组织员之间交流工作经验、分享工作心得、解决工作难题。同时,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党建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开展线上学习培训,利用网络课程、在线直播等线上学习资源,开展组织员线上学习培训活动。组织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灵活安排学习进度,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创建党建品牌,增强工作影响力
挖掘特色亮点,结合高校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挖掘党建工作中的特色亮点,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党建品牌[2]。例如,可以开展“党建+科研”“党建+教学”“党建+学生工作”等特色活动,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宣传推广,通过党建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党建品牌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可以组织党建品牌观摩交流活动,让更多师生了解和支持党建工作。持续推广打造党建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组织员要关注党建工作新动态、新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党建品牌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保持品牌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3.3 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拓宽工作视野
组织校际交流活动,定期组织高校组织员开展校际交流活动,通过参观学习、经验分享、座谈研讨等方式,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和做法,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开展联合党建项目,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开展联合党建项目[3]。例如,可以共同开展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党建研究课题等,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参与学术研讨活动,鼓励组织员参加国内外党建学术研讨活动,了解党建前沿理论和最新动态,拓宽工作视野和思路。同时,组织员可以将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学术成果,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挑战,通过优化选拔机制、完善培养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强化考核评价等路径,以及利用信息化平台、创建党建品牌、加强校际交流合作等载体,不断提升组织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校组织员队伍,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宝华,司睿山,曲建武.高校组织员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70-72.
[2]段吴勇,张德华. 新时代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创新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4(21):23-25.
[3]贾小爽. 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1):252-254.
作者简介:
许琳(1984—),女,汉族,吉林省白山市人,职务: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职称:中级职称,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党建工作。
徐宝贵(1971—),男,汉族,辽宁省新民市人,职务: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机关党委书记,职称:副教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党建工作与干部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 2024 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委托课题项目“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4GXDJ-WT006。负责人:徐宝贵,参与人:许琳、苗奇、葛志兴、梁茜、邢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