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
赵清江
抚顺县交通运输局 辽宁省抚顺市 113000
引言:
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现阶段的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施工安全管理不仅涉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先进的建筑理论,还关系到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资产安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防控,对于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人员安全和保障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施工安全风险的类型与成因分析
1.1 施工阶段主要风险类型概述
公路桥梁施工多跨区、重交叉,作业节奏紧凑,风险源分布于各关键节点,常呈动态叠加状态。高处坠落、支架失稳与设备误操作等高发事故,在高墩、大跨桥型中尤为集中,表征明显非线性增长趋势。同时,材料老化未检、模板拼接失效等次级隐患虽不起眼,却易在荷载波动下引发链式失控。显性与隐性风险并存、可见与不可见交织,使得传统静态安全管理模式难以精准干预,迫切需要基于系统演化逻辑的风险识别机制介入治理。
1.2 多因素交织的风险成因
施工事故往往不是单因触发,而是多源变量耦合叠加后的临界释放。技术层面,图纸与现场地质脱节、工艺调整缺乏风险同步机制,常种下初始隐患;管理方面,权责模糊与监督弱化使高风险工序难以受控推进。人员层级中,培训机制表面化、劳务更替频繁,削弱了风险认知与行为一致性。而自然扰动因素,如突发暴雨或临设破坏,又常扮演事故的“最后一击”。此类复合诱因对安全治理提出系统性响应要求,单点式对策已难有效支撑复杂工况下的动态防控。
2 基于层级分类的安全风险评估路径构建
2.1 风险识别逻辑的结构重组与感知转向
传统风险识别模式多依赖静态模板或经验汇总,虽具一定适配性,但在面对结构新颖、工法复杂的现代桥梁工程时常陷于失效状态。实践中,一类被频繁忽视的隐性风险正逐步走向事故诱因中心,例如局部构件失稳、异形节点拼装误差或传力路径不连续等,这类问题往往潜伏于正常参数之下,缺乏明显征兆。风险感知的重心应从可见性向演化趋势转移,即将风险理解为动态过程而非静态事件。在此基础上,可构建基于施工流程分段的风险触点图谱,明确各关键工序的风险前兆、传导路径及触发条件,从而实现前移识别、分级介入的系统化管控格局。
2.2 三维层级结构下的评估框架建构路径
将风险评估纳入多维结构体系,有助于突破原有单向评估逻辑所形成的信息屏蔽壁垒。项目层面聚焦制度约束与资源配置,如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性、应急预案执行力与监管压力强度;作业层面评估落脚于实际操作风险,包括机械作业交叉程度、高空作业平台稳定性与安全通道设置密度;而关键节点层面则强调时间与空间双重临界状态下的安全边界管理,例如梁体吊装、支架拆除、预应力张拉等高风险瞬时工序。三者既相互嵌套,又各具评估维度。在权重分配方面,可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因子量化,兼顾技术可靠性与数据可得性,构建具可操作性与动态适应性的综合风险指数。
2.3 评估工具的数据耦合机制与边界控制策略
评估体系若缺乏实时数据支撑,极易陷入形式评估的误区。施工现场的物理状态演化复杂,要求评估机制具备与实际工况同步感知的能力。在技术手段上,可将建筑信息模型与物联网结合,构建多维度数据采集平台,实时监测位移量、应力值、振动频率等关键参数,并以此反推施工过程的风险强度曲线。与此同时,需设立风险控制边界,一旦监测数据逼近设定临界值,系统自动触发风险预警程序,实现风险趋势的可视化追踪与动态校正。技术嵌入不应脱离制度支撑,评估边界的设定需与现场执行力相匹配,否则预警就只是空喊。因而在推进工具集成的同时,应同步搭建评估与干预一体化联动机制,形成“发现—反馈—处置”闭环逻辑,真正实现技
术赋能下的精准防控。
3 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的防控路径优化
3.1 管控机制优化
过往项目管理多以事故发生后启动追责机制,忽视了对施工早期条件变化的主动感知,导致亡羊补牢成为常态。真正有效的防控体系应将风险识别前置至工程策划初期,使问题在尚未形成隐患前即被精准拦截。实践中,基于施工组织设计同步嵌入安全策划模块,可有效遏制工序重叠、资源冲突等潜在诱因,尤其在复杂桥位段落,如临水临崖、高墩深基工程中更显关键。预防体系的构建不能依赖纸面流程,而需在项目启动之初即设立动态安全门槛,使管理行为具备风险响应弹性。制度层面,则需由刚性惩戒向柔性预警过渡,例如通过设定关键节点风险密度阈值,触发定量化介入机制,从制度重压中释放出管理前瞻性和容错空间,推动安全管控从反应型走向预测型。
3.2 多主体协同机制建设
桥梁施工的安全边界从来不是某一方所能单独把握的,它嵌套在一个多元参与、职责交错的权责体系之中。现实中,业主、施工、监理与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使得风险预警难以形成合力,现场治理落入局部修补的困局。建立风险共识机制是破局关键,具体而言,可通过设立联合风险议事平台,将技术方案评审、安全方案论证与风险等级调整三类职能纳入统一闭环。在操作层面,各方应围绕“责任对标+信息共建”的协同逻辑,设立互通接口与共识预警模型,确保一方触发信号、各方同步响应。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亦能有效破解博弈陷阱,避免监理角色趋于形式化。协同机制的价值不在于统一表态,而在于实现角色区隔下的信任共构,让安全预警不再成为推诿的信号,而是实质性的联动指令。
3.3 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推进
在众多施工项目中,虽已引入建筑信息模型、传感网络等智能系统,但缺乏与管理流程的有机耦合,导致数据仅停留在展示层面,难以导向实质决策。要真正发挥技术的风险感知能力,需同步建立基于系统预警的响应性制度。例如,当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数据出现趋势性偏移,系统可自动匹配预设风险库并生成干预建议,而非简单弹窗预警。同时,应对技术与人之间的信息差设立缓冲机制,避免一线操作人员因系统响应复杂性而错失干预时机。制度层面,则应设定数据触发后的管理行为路径,如应急响应分级、现场停工判定阈值与数据闭环反馈期限。制度与技术若能在语义、行为与责任链条上实现同步激活,方可构建“可执行、能追责、可持续”的技术化风险控制模式。
4 结语
当前桥梁施工风险已由单一隐患向多源联动演化,传统以经验和静态模板为基础的管理方式难以胜任高强度、快节奏施工需求。构建分层分类、动静结合的风险评估框架,是实现前移识别与精确防控的关键。文章从识别逻辑重构、评估体系搭建到制度技术融合路径,系统阐述了应对策略,并强调多主体协同在机制运行中的支撑作用。未来可进一步聚焦区域差异化模型、数据驱动干预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方向,推动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向智能化、闭环化迈进。
参考文献:
[1] 朱继宗.公路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策略[J].建筑工人,2023,44(7):27-30.
[2] 张洪波.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19):142-144.
周力.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总体评估及控制对策[J].现代职业安全,2023(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