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

朱武焱

四川省城市建设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引言:

建筑电气系统作为现代建筑功能实现的核心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与能效水平。传统质量控制模式高度依赖人工巡检与纸质记录,面对日益复杂的系统架构与多专业交叉施工环境,暴露出响应滞后、标准模糊、责任追溯困难等系统性缺陷。尤其在超高层、大型综合体等项目中,电气管线隐蔽性强、接口繁多、变更频繁,质量隐患极易在施工后期甚至交付后集中爆发。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并非简单工具替代,而是通过构建覆盖设计、材料、施工、验收各环节的智能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推动质量控制范式由“事后纠偏”向“事前预控、事中干预”跃迁。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中的结构性应用策略,揭示其在提升工程品质、降低返工成本、强化过程透明度方面的深层价值。

一、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控制难点

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难点根植于其系统特性与施工流程的复杂交织。首先,电气系统具有高度隐蔽性,大量线缆、桥架、接线盒埋设于墙体、楼板或吊顶内,一旦封蔽,常规手段难以实施有效复检,质量问题往往在通电调试或使用阶段才暴露,此时整改成本高昂且易引发连锁风险。其次,专业协同难度大,电气工程需与结构、暖通、给排水、智能化等多个专业在有限空间内交叉作业,图纸冲突、标高碰撞、接口错位等问题频发,传统二维图纸与口头交底难以实现空间关系的精确传达,导致施工偏差累积。再者,过程数据碎片化严重,从材料进场、工序报验到隐蔽验收,信息分散于不同人员与纸质文档中,缺乏统一的数据中台支持,质量追溯依赖个人经验与记忆,难以形成标准化、可量化的评估体系。最后,人为因素干扰显著,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责任心差异、监管盲区等均可能导致工艺标准执行不到位,如接地电阻超标、线缆压接虚松、配电箱接线混乱等通病反复出现,反映出传统管理模式在过程约束与行为引导上的乏力。

二、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智能控制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进智能设计系统

智能设计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前置化解质量风险,通过算法驱动实现设计成果的自我校验与优化。区别于传统 CAD 绘图,新一代电气设计平台集成 BIM 引擎与规则库,可在建模过程中自动检测回路负载匹配度、线缆选型合规性、设备间距安全阈值等关键参数,实时提示冲突并推荐修正方案。例如,系统可依据负荷计算自动校核断路器脱扣曲线与线缆载流量的匹配关系,避免因选型不当导致的过载隐患;亦可基于三维空间分析,提前预警桥架与风管、水管的物理碰撞,生成最优路由方案。更重要的是,智能设计系统输出的不仅是图纸,更是包含设备参数、施工工艺、验收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包,直接贯通至施工与运维阶段,确保设计意图的无损传递。这种“设计即合规、模型即标准”的模式,从源头上压缩了因设计疏漏或表达歧义引发的质量变异空间。

(二)依托物联网技术加强现场质量控制

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分布式传感节点与边缘计算单元,构建覆盖施工全过程的实时质量感知网络。在关键工序如电缆敷设、配电箱安装、接地测试等环节,植入具备身份标识与状态感知能力的智能标签或传感器,可自动采集扭矩值、压接力、温升曲线、绝缘电阻等工艺参数,并与预设质量阈值进行毫秒级比对。一旦数据偏离标准,系统即时触发告警并锁定责任工位,强制暂停后续作业直至整改闭环。例如,在电缆头制作工位部署压力传感扳手,可确保螺栓紧固力矩精确达标,杜绝虚接隐患;在配电柜通电前自动采集各回路绝缘电阻值,生成电子化验收报告并绑定设备二维码,实现“一柜一档、数据可溯”。物联网数据流与 BIM 模型动态关联,形成“物理实体—数字镜像”双向映射,管理者通过可视化平台即可穿透空间限制,实时掌握各作业面质量状态,使隐蔽工程“透明化”,质量管控从抽样检验升级为全数监控。

(三)引进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是电气工程可靠性的基石,而传统供应链存在信息孤岛、溯源断链、以次充好等顽疾。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架构,构建从制造商、物流商到施工方的全链路可信数据通道。每批次线缆、开关、配电箱等关键材料均赋予唯一数字身份,其出厂检测报告、物流温湿度记录、进场复验数据等关键信息经多方共识后上链存证,不可篡改且全程可溯。平台内置智能合约,自动比对材料技术参数与设计规格,对偏离项实施拦截预警;同时基于历史质量数据与供应商绩效模型,动态生成风险评级,引导采购决策向高可靠供应商倾斜。例如,当某批次电缆的导体电阻检测值接近标准上限时,系统自动触发加严抽检指令,并推送预警至项目总工。这种“数据驱动、信用约束”的供应链治理模式,将质量管控节点从工地门口前移至生产源头,大幅降低劣质材料流入现场的概率。

(四)引进 MR 与 VR 技术加强质量交底

质量交底的失效常源于信息传递的失真与接收者的认知偏差。MR(混合现实)与 VR(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交互式的三维作业场景,彻底革新传统口头讲解与二维图纸的交底模式。施工人员佩戴 MR 眼镜,可在真实作业环境中叠加查看管线走向、设备定位、工艺动画等虚拟信息,直观理解复杂节点的空间关系与安装顺序;VR 系统则可模拟典型质量事故场景(如短路起火、接地失效),让操作者在虚拟环境中体验违规操作的后果,强化风险意识。更重要的是,系统可记录交底过程中的视线焦点、操作路径与疑问点,生成个性化培训报告,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例如,在母线槽安装前,工人通过 MR 眼镜可透视墙体内部预埋件位置,同步观看标准安装步骤的 AR 指引,确保定位精度与螺栓紧固顺序符合规范。这种“所见即所得、所学即所用”的交底方式,显著提升了工艺标准的传达效率与执行刚性。

三、结语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深度应用,标志着工程管理从粗放式经验积累向精细化数据治理的范式转型。智能设计系统通过规则内嵌与冲突预演,从源头消解设计缺陷;物联网感知网络实现工艺参数的实时捕获与闭环干预,使隐蔽工程透明可控;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依托区块链构建材料质量的可信追溯体系,筑牢品质根基;MR/VR 交底技术则以沉浸式交互弥合认知鸿沟,确保标准落地无偏差。四者协同构建起覆盖“设计—材料—施工—验收”全链条的智能质量控制生态,不仅大幅降低质量事故率与返工成本,更通过数据资产的持续沉淀,为行业标准优化与工艺迭代提供实证支撑。

参考文献

[1] 关于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策略[J]. 帖成国.建材发展导向,2025(02)

[2] 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研究[J]. 江总;李美琴.石材,2025(02)

[3] 基于智能化技术的建筑电气工程应用分析[J]. 金朝.大众标准化,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