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小型操控机械手柄结构设计研究

作者

耿继晨

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00

引言:

小型操控机械广泛应用于家电控制、小型工具、医疗辅助设备等领域,手柄作为直接接触人体的操作部件,其设计质量与用户操作体验、长期使用健康密切相关。传统手柄设计多侧重功能实现,忽视人机工程学适配性,易导致手部疲劳、操作失误等问题。因此,以人机工程学为指导优化手柄结构,成为提升小型操控机械使用体验与安全性能的关键。

一、人机工程学在小型操控机械手柄设计中的核心适配维度

人机工程学对小型操控机械手柄设计的指导,核心是实现“手柄结构”与“人体手部”的精准适配,需围绕三个关键维度展开,确保设计既符合生理特征,又适配操作需求。

1.1 手部生理特征适配

人体手部存在明显的生理差异与结构限制:手掌尺寸(长度、宽度、厚度)、手指活动范围(指间夹角、屈伸幅度)、握持发力点(掌心凹陷区、指腹受力区)是核心适配指标。例如,手柄直径需匹配多数用户的手掌围度,过粗易导致指关节紧绷,过细则需过度用力握持;手柄曲面需贴合掌心自然弧度,避免掌心局部受压过大,减少长时间操作后的肌肉酸痛。同时,需考虑手部骨骼与肌肉的运动规律,手柄按键布局应处于手指自然屈伸范围内,避免手指过度伸展或蜷缩。

1.2 操作行为习惯适配

用户操作小型机械时的行为习惯具有规律性,手柄设计需与之适配:一是操作姿势适配,如手持小型工具时多为“半握拳式”握持,手柄需预留手指活动空间,避免阻碍手指自然摆放;二是操作频率适配,高频使用的按键(如启停键)应设置在手指最易触碰的位置,减少寻找按键的时间与动作幅度;三是操作力度适配,根据不同功能按键的使用需求,调整按键触发力度。

1.3 作业场景需求适配

小型操控机械的作业场景差异,对ٸ手柄结构提出特殊要求:在潮湿、油污环境(如厨房小家电、小型机械工具)中,手柄需设计防滑纹理,且表面材质需耐脏易清洁;在移动作业场景(如手持测量仪器)中,手柄需轻量化设计,同时通过重心平衡优化,避免长时间手持导致的手臂疲劳;在精密操控场景(如医疗辅助设备)中,手柄需具备稳定的操作反馈,帮助用户感知操作是否到位,提升操控精度。

二、当前小型操控机械手柄结构设计的现存问题

对照人机工程学的适配要求,当前小型操控机械手柄结构设计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制约了使用体验与操作安全性的提升。

2.1 形态适配性不足,忽视手部个体差异

部分手柄采用“标准化直筒型”或“单一曲面”设计,未考虑不同用户的手掌尺寸差异:例如,同一手柄对手掌较大的用户可能过细,需过度用力握持;对手掌较小的用户则过粗,手指无法自然环绕,导致握持稳定性差。同时,手柄与掌心的贴合度不足,部分区域(如掌心外侧、指根处)存在明显缝隙或过度压迫,长时间操作易引发手掌局部肌肉劳损。

2.2 握持力分布不均,操作疲劳问题突出

手柄结构设计未优化受力分布,导致握持时手部受力集中于局部区域:例如,手柄直径过细时,握持力集中在指腹,易导致指腹血液循环不畅;手柄表面无弧度过渡时,指关节处受压过大,长期使用易出现关节酸痛。此外,部分手柄按键触发力度设置不合理,高频按键力度过重,或按键行程过长,进一步加剧了手指操作疲劳,降低了操作效率。

2.3 安全设计缺失,易引发操作风险

部分手柄未结合人机工程学设计安全防护结构:一是防滑性能不足,光滑表面在手部出汗或接触油污时易打滑,导致机械失控;二是操作反馈模糊,按键无明显的“触发感”,用户无法判断操作是否生效,易出现重复操作或误操作;三是无防误触设计,关键功能按键(如急停键)与常用按键距离过近,或无凸起、颜色区分,易在慌乱中误触,引发安全隐患。

三、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小型操控机械手柄结构设计策略

针对现存问题,结合人机工程学的适配维度,需从“形态设计、受力优化、安全强化”三个层面,制定小型操控机械手柄的结构设计策略,实现“舒适、高效、安全”的设计目标。

3.1 形态仿生设计:适配手部生理特征

采用“仿生学”思路优化手柄形态,实现与手部的自然贴合:一是基于大量用户手掌尺寸数据(如手掌长度 75-100mm 、手掌宽度 60-80mm ),设计“变径曲面型”手柄,手柄中部直径稍粗(适配掌心凹陷区),两端直径稍细(适配手指握持区),且整体呈现自然的弧形过渡,确保不同尺寸手掌均能稳定握持;二是在手柄握持区设计“指槽纹理”,根据手指自然摆放位置预留浅槽(深度 1-2mm 、宽度与指腹匹配),引导手指定位,减少握持时的手部微调动作,提升握持稳定性;三是优化手柄长度,结合操作姿势确定合理长度(通常为 100-150mm ),避免过长导致手臂过度伸展,或过短导致握持不稳固。

3.2 握持力优化:降低操作生理负荷

通过结构设计平衡手部受力,减少操作疲劳:一是优化手柄直径与重量,根据常用操作姿势确定直径(通常为 30⋅40mm ),确保握持时手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同时采用轻量化材质,将手柄重量控制在 50-100g ,降低长时间手持的手臂负担;二是调整按键布局与参数,将高频按键设置在拇指、食指自然触碰范围内(距离手柄端部 20-30mm ),按键触发力度设定为 5-10N,行程控制在 1.5-2mm ,确保手指操作轻便、有明确反馈;三是在手柄表面覆盖“软质防滑材质”(如硅胶、橡胶),既提升握持舒适度,又通过材质弹性分散局部受力,减少手部压迫感。

3.3 安全强化设计:规避操作风险

结合人机工程学设计安全防护结构,提升操作安全性:一是增强防滑性能,在手柄握持区设计“网格状”或“条纹状”防滑纹理(深度 0.5-lmm ),增大手部与手柄的摩擦力,同时选择疏水材质,避免潮湿环境下滑脱;二是强化操作反馈,通过按键结构设计(如采用金属弹片)确保按键触发时有清晰的“咔嗒声”或触感反馈,让用户明确感知操作状态,减少误操作;三是设计防误触结构,关键安全按键(如急停键)采用凸起设计(高于表面 3-5mm ),或使用醒目的红色、黄色区分,且与常用按键保持 15mm 以上距离,降低误触概率,同时在手柄端部设计“防滑凸起”,避免手部在操作中向前滑动,确保握持安全。

结语: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小型操控机械手柄结构设计,核心是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形态仿生适配手部生理特征、优化握持力分布降低疲劳、强化安全设计规避风险,既能提升用户操作舒适性与效率,又能保障使用安全,符合现代小型操控机械“人性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未来设计中,还可结合用户行为数据与智能化技术,进一步优化手柄结构,如通过可调节直径、自适应按键力度等设计,满足更多元化的用户需求,推动小型操控机械人机交互体验的持续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声国.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机械改良设计[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2(16):160.

[2]刘继文.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抗疲劳汽车座椅设计研究[J].科研,2021,(007):00266-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