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剖析影响建设项目档案按时归档因素及归档前管理优化路径

作者

彭多多

国家管网集团福建公司 福建 福州 350001

引言

建设项目档案的及时归档是保障工程质量和追溯责任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多种因素导致归档延迟,直接影响项目运营与合规性。

1 建设项目档案按时归档因素及归档前管理研究意义

建设项目档案的按时归档对保障工程建设的合规性、延续性与安全性具有关键意义。系统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索归档前的管理优化路径,既是档案管理领域的核心议题,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当前,建设项目普遍具有周期长、参与方多、文件类型复杂等特点,归档延迟现象屡见不鲜,往往源于管理职责分散、过程控制薄弱、协同机制缺失及专项验收滞后等多重障碍。这类问题不仅直接影响项目结算与竣工验收进度,更可能导致重要过程资料的缺失或失真,削弱档案作为追溯依据和决策参考的实际效用。开展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归因模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前端控制策略,例如强化全周期责任体系、推动档案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应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协同效率等,从而在源头上提升归档完整性与时效性。

2 影响建设项目档案按时归档的因素

2.1 管理制度与责任机制存在缺陷

建设项目档案未能按时归档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管理体系层面的制度缺失与责任模糊。许多项目在启动阶段并未建立与工程建设同步的、系统化的档案管理专项制度,缺乏对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与移交的强制性规定与统一标准,导致档案工作处于边缘化与被动状态。管理责任未能有效落实至具体岗位与人员,普遍存在“有分工、无考核”的现象,参建各方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档案职责界面不清,协同移交机制不畅。档案管理往往被视作项目末期或验收阶段的临时性任务,而非贯穿于立项、设计、施工、竣工全生命周期的常态化业务,这种前端控制的弱化直接导致后期归档工作的集中与滞后,大量文件散落于不同部门或个人手中,追溯困难,完整性难以保障,最终成为制约按时归档的结构性障碍。

2.2 过程控制与监督考核力度不足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档案工作的动态监控与质量审查环节薄弱是造成归档延误的另一重要因素。档案管理部门通常未能深度介入项目的关键节点与日常管理活动,难以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技术文件、质量记录、变更单据等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与指导。缺乏定期的、制度化的档案专项检查与考核机制,使得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与纠正,档案质量缺陷持续累积直至项目尾声。工程建设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资料”的倾向,项目进度与资金控制通常拥有严格的考核指标,而档案管理的进度与质量则缺乏与之挂钩的激励或约束措施,导致相关参与方投入资源不足、积极性不高。

2.3 参与方协同与信息化水平滞后

建设项目涉及设计、施工、监理、采购等多方主体,其内部管理与协作效率直接影响档案流转与汇集效能。各参与方自身的档案管理能力参差不齐,文件编码体系、整理标准、传递流程不尽统一,在交叉作业与接口环节极易产生混乱与疏漏,增大后期协调与整合的难度。传统的以纸质文件线下流转为主的模式效率低下,容易造成文件丢失、信息孤岛与版本不一致等问题,严重影响归档文件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2.4 人员素质对建设项目档案归档时效与质量的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档案能否按时归档深受参建各方档案人员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的影响。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指派的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对规范的熟悉程度及工作细致程度上往往存在差异。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档案管理知识,对项目文件的收集范围、整理标准及验收要求理解不足,易造成文件缺失、签署不全、分类混乱等质量问题,直接制约归档效率。若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未能主动跟踪项目进展、及时督促文件形成与流转,将导致档案工作严重滞后于工程建设,难以实现同步管理。加之跨单位协作机制不畅,过程监督缺位,使得档案质量与进度的可控性进一步降低,成为阻碍档案按时移交的内在因素。

3 建设项目归档前管理优化路径

3.1 构建贯穿项目全周期的责任与控制体系

实现档案按时归档的根本在于将管理活动从末端向前端延伸,建立覆盖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竣工等所有阶段的全过程管控机制。核心是明确建设单位的主导责任,并将档案工作要求纳入工程招标、合同签订及履约管理的核心条款,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形成刚性约束。通过建立与工程建设进度同步的档案报审、检查与验收节点,将档案质量审查嵌入至分部分项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及阶段性结算等关键环节,确保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工程实体进展保持同步。实施档案工作责任考核与工程项目绩效挂钩的制度,对未能履行档案职责的参建方采取经济或合同约束措施,从而在源头上落实各方责任,保障归档文件的系统性、完整性与真实性,避免后期集中整改的被动局面。

3.2 推动档案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与规范化

提升归档前管理效能需致力于实现业务操作的标准化,制定统一且具操作性的文件编制与整理规范。应依据项目类型与特点,在项目启动初期即发布一套涵盖所有文件类型、格式、编码规则及质量要求的管理指南,为各参建单位提供清晰一致的操作依据。重点规范施工日志、材质证明、试验报告、测量记录、变更签证及竣工图等关键文件的形成内容、签署权限与流转程序,确保其格式规范、内容准确、签署完备。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档案专项检查与质量稽查机制,由档案管理部门组织对现场文件的管理状况进行监督与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文件编制中的问题与偏差,防止错误积累,从而显著减少竣工阶段档案整理的难度与工作量,为高效归档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3.3 建设集成化数字平台赋能协同管理与智能归档

面对项目参与方众多、地理分散带来的协同挑战,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的项目文档协同管理平台。该平台应作为项目所有参与方的统一工作界面,支持设计文件、质量记录、进度报告、合同文书等各类电子文件的在线创建、流转、审核、批准与版本控制,确保文件流转过程可追溯、状态可视、权责清晰。推动业务办理与文件生成同步进行,实现关键数据的自动捕获与归档,减少二次录入与线下传递。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文件完整性、规范性进行自动校验与辅助预立卷,大幅提升文件整理效率与质量。数字化协同平台不仅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跨组织、跨地域的高效协作,更形成了项目数字资产的集中管理仓库,为最终文件的完整、准确、高效归档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3.4 建设项目档案归档前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为提升建设项目档案的归档质量与时效,应着力构建系统化的管理优化路径。需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与操作规范,明确各参建单位职责界面与归档要求,减少因理解偏差导致的工作疏漏。实施贯穿项目全周期的档案业务培训,重点提升档案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使其熟练掌握文件收集、整理与审核的要求。推行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管理机制,将档案编制、检查与验收纳入项目节点考核,避免后期集中补档。引入协同管理平台,强化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间的流程衔接与信息共享,确保文件流转及时、签署完备。

结束语

通过识别归档滞后因素并实施针对性优化策略,可显著提升建设项目档案的归档效率与管理水平。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全过程管控与数字化应用,为项目建设和档案管理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朝霞,舒忠梅,王冬梅.AI 赋能建设项目档案数智化转型的路径—基于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调查研究[J].山西档案,2025,(08):129-135.

[2]张建先.区级城投企业建设项目档案收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J].机电兵船档案,2025,(03):110-112.

[3]王玥.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档案管理试点研究[J].黑龙江档案,2024,(06):118-120.

[4]张建先. 基于管理实践的建设项目档案完整性探析[J]. 北京档案,2024,(11):41-44.

[5] 舒 庆 子 . 建 设 工 程 档 案 验 收 问 题 及 对 策 研 究 [J]. 兰 台 世界,2024,(S1):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