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作者

秦丹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水卷烟厂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 432700

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1]。新时代的到来,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1.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 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的挑战

1.1.1 多元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前,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网络的高度普及,进一步加剧了不同价值观间的博弈,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效能被削弱。青年群体在不同平台间呈现价值认知分歧,既有对消费主义的自觉抵抗,也受境外文化产品影响产生认知偏差,公共议题讨论中的极化倾向进一步凸显主流价值观阐释力不足的问题[3]。

1.1.2 网络信息传播对传统工作模式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难度,并导致信息大爆炸。算法推荐机制催生的信息茧房效应,使青年群体信息获取高度同质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能力,传统灌输式教育面临传播失效风险,多数青年对思政相关内容选择性忽略,对娱乐信息却高度关注。基层思政工作者仍依赖文件传达、会议宣讲等线性传播方式,与网状传播的网络社会结构适配度差,导致政策解读滞后、认知偏差频发。

1.2 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求与机遇

1.2.1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结构化理论强调思想认同与制度实践的互构关系——只有通过价值内化,才能真正提升制度执行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深度嵌入制度建构,在多方实践中,各行各业等案例表明,将思想引导转化为制度规范,能推动职工群众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落实。脱贫攻坚中 “扶贫先扶志” 的实践也印证,政策扶持与观念转变结合可形成良性循环,而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建立清单管理 + 督导评估机制,能有效解决 “制度空转” 问题,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思想保障。

1.2.2 青年群体思想动态与引导路径创新

Z 世代的圈层化生存既催生亚文化抵抗,也为思想引导创造参与式契机[3]。B 站 “青年大学习”、共青团中央短视频征集等活动证明,通过动漫解说、用户自主创作等形式,可实现主流价值观的青年化表达。青年思想呈现矛盾性特征,既践行低消费理念,又受符号消费吸引,这种迷茫状态为思想引导提供切入点 —— 非遗体验、红色主题实践等参与式活动,能在情感共鸣中培育文化自信,破解圈层化传播困境。

2.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与经验

2.1.1 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体系构建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党组织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这一重要指示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为抓手,推进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2.1.2 基层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空间再生产实现意识形态具象化。企业融入地方,将理论宣讲与民俗活动、志愿服务结合,庭院党课、车间微课堂等特色做法打破空间局限。以某企业为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党建引领思政工作,发挥各类宣传阵地作用,通过社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新媒体推介平台等路径,有效实现从理论灌输到实践感悟,展示国企责任担当,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2.2 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深层原因

2.2.1 内容供给与受众需求的错位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受众需求错位,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与青年关注的新领域脱节,多数青年认为内容与现实关联度低,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青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不高,甚至简单地将其视为“说教”。 不能激活内在动力、引导共鸣。

2.2.2 工作方法与时代特征的脱节

新时代要求采用新的工作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代的契合性。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不少单位新媒体账号由兼职管理,内容多为会议报道简单搬运,互动率极低。面对突发舆情,基层习惯层层请示,错失回应时机,加剧信任损耗。思想政治工作队伍45 岁以上人员占比较高,对青年亚文化了解不足,代际隔阂导致沟通“鸡同鸭讲”,严重影响实效。

3.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探索

3.1 强化思想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3.1.1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

理论自身的抽象性,对受众的理论接受,形成了极大地阻碍,不利于发挥理论在思想引领中的作用。应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的生活话语转化机制,通过类比隐喻与情感共鸣,打造大众化传播机制,提升理论宣传效果。例如,在基层组建理论宣讲组,将抗战精神、奥运精神、劳模精神等融入“大思政”课堂。

3.1.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应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仪式化实践,引导受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理念,外显为日常的行为准则。例如,在妇女节、劳动节、建党节、国庆节等特殊时刻,举行升旗、宣誓等仪式活动。构建价值培育融入制度,将核心价值观纳入公约守则,在入职就业中设考核指标,推行核心价值观积分,使抽象价值转化为行为导向。

3.2 创新工作方法:融合传统与现代手段

3.2.1 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应加强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等多元化形式。举例而言,“学习强国”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可用积分、竞赛激发用户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线上传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和场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短视频 + 政策解读,增强青年对政策的知晓度,企业采用 VR 红色展馆,营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深化青年体验,企业借助微课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滴灌。

3.2.2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2021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中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6],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指引了方向。“大思政”以协同发挥不同主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为基本要求,能够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中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形成育人合力。应全面整合教育、管理、宣传、文化资源,形成功能耦合体系,同时,围绕跨部门联席会议、资源共享、考核评价等方面,健全制度保障。

3.3 聚焦重点群体: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

3.3.1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广大青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应从青年的认知心理、发展诉求出发,多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上,注重社会热点的发掘,以贴合青年日常生活的社会素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7]。教育方法上,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依托主题活动、辩论赛、项目式学习等,提升青年的学习积极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灌输向主动学习转变。教育场域上,将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通过乡村振兴调研、红色寻访、社区志愿服务,使青年在实践中深化认知[8]。

3.3.2 基层群众思想动态精准化引导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阶层分析,精准把握不同阶层的特点与需求,通过精准化引导,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例如,针对青年群体,开展“红色记忆” 口述项目,发挥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针对企业员工,将行业内先锋典型、道德模范的事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通过案例分析,发挥优秀代表的引领、示范作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企业员工,围绕政策与权益两大方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其政策素养和权益保护意识。

3.4 完善保障机制:夯实制度与队伍基础

3.4.1 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考核评价及激励是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反馈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分析、诊断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以及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持续优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健全考核指标体系。聚焦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围绕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设计考核指标,如认知认同度、行为转化率等,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创新考核方式。协同发挥好上级、群众以及第三方评估在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中的作用,保障考核结果的公正性。最后,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依据,开发 “最美思政人”等荣誉称号,并将考核结果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薪酬待遇、岗位晋升关联起来,调动基层积极性。

3.4.2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

新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引,围绕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技术应用三大方面,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素养方面,紧扣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目标,通过理论学习、研修,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方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展实践训练,依托案例研讨、模拟教学等方式,提升思政政治工作队伍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方面,立足数字技术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数字技术运用能力。

4.结论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应聚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围绕强化思想引领、创新工作方法、聚焦重点群体、完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采取好措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余一凡,张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定位的发展脉络、总体要求及其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03):97-104.

[2]张毅翔,王越.形、源、效: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01):97-103.

[3]张禧嘉.数字化背景下 Z 世代与思政网络平台融合教育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5(05):154-156.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N].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211/t20221110_983146.html.

[6]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7(01).

[7]李靖.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路径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3):25-28.

[8]何海霞.社会大课堂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0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