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失控的成因分析及全过程动态管控对策研究
黎程
湖北武汉 身份证号码 420502199504254813
1 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现实中工程造价超支现象频发,严重制约了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造价失控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浪费,还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甚至引发合同纠纷。传统“事后算账”式的造价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工程管理需求。因此,亟需从全过程视角出发,系统分析造价失控的深层原因,并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控体系。本文聚焦于各关键阶段的管理漏洞,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对策,为提升工程投资效益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工程造价是指工程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需全部费用的总和,涵盖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及预备费等。其管理贯穿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至竣工结算全过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强调在各阶段进行成本预测、控制与调整,实现动态管理。动态控制理论则主张通过实时监测与反馈机制,及时纠偏,确保造价目标实现。BIM 技术、价值工程与限额设计等工具为全过程管控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理论与方法共同构成工程造价科学管理的基础,指导实践中的系统化与精细化控制。
3 工程造价失控的成因分析
3.1 前期决策阶段投资估算不准确导致造价失控
前期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直接决定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方案。然而,现实中常因资料不全、市场波动预测不足或估算方法落后,导致估算结果偏离实际。部分项目为争取立项故意压低估算,埋下超支隐患。此外,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缺乏深入技术经济比选,使投资决策缺乏科学依据。一旦估算偏差过大,后续各阶段成本控制将失去基准,极易引发整体造价失控,严重影响项目财务可行性与投资效益。
3.2 设计阶段缺乏有效限额设计管理引发成本膨胀
设计阶段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据研究表明,该阶段决定了项目 70% 以上的成本。然而,当前许多设计单位重技术轻经济,未建立有效的限额设计机制。设计过程中缺乏成本约束,导致结构冗余、材料选型超标等问题频发。同时,设计变更随意性大,未与造价控制联动,造成成本不断攀升。部分设计人员对造价控制意识薄弱,未能在方案比选中充分考虑经济性,致使设计方案偏离最优成本区间,最终引发工程总投资大幅超出预算。
3.3 招投标过程中合同条款不严谨造成后期变更频繁
招投标阶段是明确各方权责与风险分担的关键节点。然而,部分项目在招标文件编制中存在合同条款模糊、风险分配不合理、工程量清单不完整等问题。如对材料调差、变更程序、索赔条件等约定不清,导致施工过程中争议频发。承包方常以合同漏洞为由提出高额变更索赔,业主被动应对,造成造价不断攀升。此外,部分招标采用最低价中标原则,忽视综合评审,导致中标单位履约能力不足,进一步加剧变更与返工,推高工程成本。
3.4 施工阶段变更签证管理混乱致使造价大幅超支
施工阶段是造价实际发生的核心环节,变更与签证管理直接影响最终结算金额。现实中,许多项目变更程序不规范,存在“先干后签”“边施工边变更”等现象,导致签证依据不足、内容不实。部分项目缺乏统一的变更审批流程,监理与业主单位审核不严,甚至出现虚假签证。同时,信息传递滞后,造价管理人员未能及时掌握现场变化,难以进行动态成本核算。这些管理漏洞使变更成本失控,最终导致工程结算远超合同价,严重影响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4 全过程动态管控对策建议
4.1 建立科学的投资估算模型强化前期决策管控
为提升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应构建基于大数据与历史项目数据库的科学估算模型。通过分析同类工程的造价指标、材料价格波动趋势及区域差异,提高估算的预测能力。引入参数化估算方法与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增强估算的客观性与智能化水平。同时,强化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开展多方案比选与敏感性分析,确保投资决策科学合理。建立估算偏差考核机制,杜绝人为压低投资行为,为后续阶段提供可靠的成本控制基准。
4.2 推行限额设计机制优化工程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在设计阶段全面推行限额设计,将批准的投资估算作为设计总控目标,分解至各专业与子系统。设计单位应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各阶段同步进行造价测算,确保设计成果不突破限额。建立设计与造价协同工作机制,鼓励采用价值工程方法优化设计方案,在保证功能与质量前提下降低成本。对超出限额的设计方案实行专项评审与责任追究,增强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统一。
4.3 完善招投标管理体系规范合同风险分担机制
应健全招投标管理制度,确保招标文件编制规范化、标准化。合同条款应明确界定变更、索赔、材料调差等关键事项的处理程序与责任边界,避免模糊表述。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确保清单完整、准确,减少后期争议。在评标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报价合理性、企业信誉与履约能力,避免“唯低价中标”。通过合同风险合理分担机制,明确业主与承包方的风险责任,降低因合同漏洞引发的变更与索赔,提升造价稳定性。
4.4 实施全过程变更签证动态监控提升施工阶段管控效能
建立统一的变更签证管理制度,明确申请、审核、批准与归档流程,杜绝“先实施后审批”现象。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变更签证的线上审批与实时跟踪,确保过程可追溯、数据可查。加强现场监理与造价管理人员的协同,及时核实变更工程量与费用,防止虚报冒算。同时,建立动态成本监控系统,定期进行成本偏差分析,及时预警超支风险。通过全过程、全要素的动态监控,提升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响应速度与执行效率。
5 结论
工程造价失控问题根植于各阶段管理的薄弱环节,需从全过程视角系统治理。本文分析了前期估算不准、设计失控、合同缺陷与变更管理混乱等主要成因,揭示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为此,提出构建科学估算模型、推行限额设计、完善招投标机制与实施动态变更监控等对策,形成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控体系。实践表明,唯有将造价控制前移并贯穿始终,才能有效遏制成本膨胀,保障投资效益。未来应进一步融合 BIM、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参考文献
王建华. 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模式研究与应用 [J]. 建筑经济, 2023,44(5): 89-93.
李志强. 限额设计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的实践探讨 [J]. 工程管理学报, 2022, 36(4): 77-81.
张明远, 赵丽娜. 基于 BIM 的工程项目动态造价管理机制研究 [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3, 40(3): 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