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改数转”时代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李继续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前言

随着近年来“智改数转”战略的持续推进,建筑行业正向着智能化建造、数字化管理及绿色化发展的方向发展。5G、BIM、AI等前沿技术逐渐应用到工程设计、施工及运维的全流程中,如此就对行业人才的技术素养及复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育行业所需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其传统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存在人才定位与行业需求脱钩、课程内容落后于技术革新、实践教学无法模拟智能施工场景等问题,致使学生在数智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将探究适配“智改数转”时代的人才培养路径,这不仅是深化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还是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与行业需求脱钩

在“智改数转”时代,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从“单一操作型”向“建筑技术+数智应用”复合型转变;但许多高职建筑工和技术专业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的问题。首先,有的院校仍存“普高化”倾向,过于关注理论知识教授,把人才培养目标向学术研究方向倾斜,忽略一线技术岗位所需的实操及数智工具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还有的院校沉陷“职高化”误区,只侧重测量员、质检员等传统岗位的基础技能训练,并未根据智能建造施工员、BIM技术员等新职业需求设置培养维度。培养目标不清晰会使人才供给和行业需求出现结构性错配,学生不仅无法适配智能化施工场景的技术操作需求,还难以满足数字化项目管理中的协同工作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足[1]。

(二)课程体系落后于数智技术革新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属于核心载体,但,其更新速度落后于建筑行业数智化转型进程,成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问题之一。首先,课程内容较陈旧,专业大部分核心课程仍以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理论力学等内容为主,对BIM全流程应用、无人机测绘、智能施工机器人操作等新技术的融合不足,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使得活宝在校期间无法接触行业先进技术;其次,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选修课均为零散的技术补充内容,未形成围绕数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难以助力学生形成“建筑技术+数字工具+智能管理”的完善知识体系;最后,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有的教材仍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本,不仅未体现高职教育“实践导向”的特点,还未纳入数智化转型的新规范、新工艺,无法支持高质量教学的开展。

(三)师资实践素养与数智能力有待提升

师资队伍是课程教授和人才培养的主导者,然而,其数智素养与实践能力有待提升,这样会阻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从师资结构看,青年教师占比较高,他们大多人高校毕业后直接入职,缺少相关企业数智化项目实践经历,对智能建造设备操作、BIM协同管理等应用场景认知不足,教学时无法把技术理论及行业实践相结合。中老年教师虽具备一定传统建筑教学经验,但受知识更新速度限制,对 5G、AI等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无法适应数智化教学的需求。从培养机制看,高职教师参与行业数智化项目实践的机会不足,致使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及“智改数转”中的教学要求出现明显差距,难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智化技术指导。

(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对接行业需求的关键路径,但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仍不健全,难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一方面,合作深度不够,部分校企合作停留于“企业提供实习岗位、院校输送实习学生”的表层,未构建“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的深层协同模式,致使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偏低,难以把行业新技术标准及岗位需求合理融入教学流程;另一方面,合作缺乏可持续性,许多企业由于担忧技术保密、实训成本太高等问题,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低,无法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实习中无法显著提升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能力[2]。

二、“智改数转”时代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适配行业复合型需求

在“智改数转”时代,院校应将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作为核心,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术操作+数智应用”的复合型培养目标。首先,摒弃“普高化”及“职高化”的定位偏差,关注智能建筑施工员、BIM技术员等新职业,把数智技术应用能力、项目协同能力纳入培养目标,构建起“基础技能 + 数智技术+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架构。其次,通过定期调研建筑企业技术岗位需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论证,及时调整培养重点,保证人才输出与行业实际需求的相匹配,破解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二)重构课程体系,融入数智技术核心内容

根据数智化能力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可实现课程内容和技术革新同频。在课程开设上,把BIM全流程应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及智能施工设备操作等内容纳入专业核心课中,并开设“智慧工地管理”、“建筑数字化运维”等特色课程;在课程结构上,突破传统学科界限,组建“专业基础模块 ⋅+ 数智技能模块+实践创新模块”的系统性课程群,通过选修课形成技术拓展方向,助力学生形成完善的数智化知识体系。并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案例,把行业新规范、新工艺纳入教材,彰显高职教育实践导向的特色。

(三)加强校企协作,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打破校本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共生”的深度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联合建筑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与教材,把企业技术标准、岗位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接轨;另一方面,共建数智化实训基地,结合企业资源引入智能施工设备、BIM协同平台等实训设施,模拟真实数智化施工场景,提高学生实操能力;此外,构建校企联合管理机制,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展实践指导及考核评价,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并且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订单班等方式,强化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协同育人体系[3]。

结论

总之,“智改数转”为建筑行业转型提供新动力,也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更新提供了新契机。本文对该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落后、师资薄弱及校企协同不足等问题,提出明确目标、课程重构、师资建设及强化校企合作的培养策略,旨在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的适配问题。未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实时掌握数智技术发展动态,持续优化培养方案,以更灵活的教学模式、更精准的育人措施,为建筑行业输送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数智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并为高职教育服务产业转型提供实验参考。

参考文献:

[1] 梅向东.服务"智改数转"着力培养数字化技能人才[J].中国培训,

2025(1).

[2] 张蓓.智慧建造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优化升级策略研究[J].

2021.

[3] 桑舸.数智时代的智能建筑人才培养新空间[J].教育家, 2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