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讨通过游戏化学习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作者

赵彤彤

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 安徽省六安市 237400

引言

数学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小学阶段是这种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奠基期,但传统数学教学中 “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 的模式,往往使学生陷入机械记忆和模仿解题的困境,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游戏化学习将数学知识与游戏元素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体验中主动思考、探索和创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一、游戏化学习与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契合点

(一)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创新动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兴趣驱动,游戏化学习通过故事情节、竞赛机制、奖励反馈等元素,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主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当学生为了完成游戏任务而思考数学问题时,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反而会因游戏的乐趣而积极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自发的探索行为正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例如,在 “数字迷宫” 游戏中,学生为了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会主动尝试不同的数字组合和运算方式,在不断试错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游戏的开放性拓展思维空间

多数数学游戏具有开放性特征,即问题解决路径不唯一、答案具有多样性,这与创新思维所需要的 “多角度思考” 高度契合。在游戏化学习中,学生不需要局限于教师预设的解题思路,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这种自由探索的空间能够打破思维定式,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例如,“图形拼组” 游戏中,用相同的基本图形拼出不同的复杂图案,学生可以通过旋转、翻转、组合等多种方式完成任务,每一种独特的拼法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当前多数小学数学课堂仍以 “教师讲解 + 学生练习” 的模式为主,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数学知识被分解为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往往将学习视为任务而非乐趣,缺乏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例如,在 “乘法口诀” 教学中,教师若仅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和默写,而不通过游戏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口诀的生成逻辑,学生便难以在运用中灵活创新。

(二)问题设计封闭,限制思维发散

教材和习题中的数学问题多为封闭性问题,即答案唯一且解题步骤固定,学生只需套用公式或模仿例题即可得出结果。这种封闭性问题设计使学生习惯于 “寻找标准答案”,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多元思考,导致思维逐渐僵化。例如,在 “应用题” 教学中,若题目仅要求 “计算结果” 而不鼓励 “提出不同解法”,学生便不会主动尝试创新思路,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

(三)评价侧重结果,忽视思维过程

数学评价中,教师往往以解题结果的正确性作为主要标准,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展现的创新思路关注不足。即使学生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若结果错误,也难以获得肯定;而对于 “标准答案” 之外的合理想法,往往被视为 “错误” 而否定。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不敢尝试创新,担心因 “偏离常规” 而失分,最终选择保守的解题方式,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游戏化学习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设计多元数学游戏,覆盖不同思维维度

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游戏,覆盖不同的思维维度。针对发散思维,可设计 “一题多解” 类游戏,如 “算式接龙” 游戏:给定数字和运算符号,要求学生接龙写出不同的算式,越多越好;针对逆向思维,可设计 “倒推闯关” 游戏,如 “数字迷宫倒推版”:从终点出发,根据运算规则倒推起点数字;针对联想思维,可设计 “图形联想” 游戏,如给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联想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计算相关数据(如圆形与井盖、钟表的直径计算)。多元游戏设计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训练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二)创设游戏化问题情境,激活思维主动性

将数学问题融入生动的游戏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主动运用创新思维。例如,在 “分数” 教学中,创设 “蛋糕分切大赛” 情境: * 名同学分 3 块蛋糕,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哪种分法最公平?” 学生在模拟分蛋糕的游戏中,不仅能理解分数的意义,还会主动思考不同的分法(如将每块蛋糕分成 2 份、3 份等),在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

(三)引导游戏中的探究与合作,促进思维碰撞

在游戏化学习中,教师应扮演 “引导者” 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互动中促进思维碰撞。例如,在 “数学寻宝” 游戏中,教师将数学问题卡片藏在校园各处,小组学生需合作寻找卡片并共同解题。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这道题除了用加法,还能用其他方法吗?”“你们组的思路和另一组有什么不同?” 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尝试新方法,在交流中吸收他人的创新思路。对于游戏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这个方法为什么行不通?能不能换一种角度试试?” 让错误成为激发创新思维的契机。

四、实施游戏化学习的注意事项

(一)平衡游戏趣味性与数学知识性

游戏化学习的核心是 “以游戏为载体,达教学之目的”,需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设计游戏时,要确保游戏元素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游戏中不仅能获得乐趣,更能理解知识本质、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数字跳棋” 游戏中,跳棋的步数需通过计算得出,每一步都与数学运算相关,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巩固计算技能并尝试优化策略。

(二)把握游戏难度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游戏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并受到挑战。例如,在 “图形拼组” 游戏中,为低年级学生提供简单的几何拼图(如用三角形拼正方形),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复杂的立体拼组(如用小正方体拼不规则立体图形并计算体积)。层次性设计能够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挑战中逐步提升创新思维,避免因难度过高而退缩或因过于简单而失去兴趣。

五、结论

游戏化学习为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其趣味性、开放性、互动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展思维空间,促进思维碰撞。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问题设计封闭、评价侧重结果等问题,制约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设计多元数学游戏、创设游戏化问题情境、引导游戏中的探究与合作、构建游戏化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充分发挥游戏化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展数学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宝周.利用游戏化教学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J].小小说月刊,2024(3):49-51.

[2]李皖豫.游戏化学习对小学生数学学科的影响[J].数学小灵通,202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