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挖掘本土非遗文化资源的内容开发与传播实践
胡艺仪
清远市清新区融媒体中心 广东 清远 511800
引言
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相互交织的大环境中,我国本土非遗文化遭遇传承断层和影响力削弱的尴尬。作为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非遗既是地域身份的重要标识,更是文化创新的宝贵源泉。地方媒体根植本土社会,熟知地方文化生态,能够准确捕捉地方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时代价值。近年来,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发展,地方媒体对非遗传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由简单的信息传递者变成了非遗资源挖掘者、内容创作者以及传播生态构建者。深入研究本土地方媒体对其文化资源内容的开发和传播实践,对激活其当代生命力、提升地域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方媒体发掘本土非遗文化资源之意义
1.1 有助于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传承有赖于“人”和“生活”之间的联结,地方媒体可以借助自身的传播覆盖优势,将非遗技艺流程融入相关报道与传播内容中,使非遗回归大众生活。传统非遗大多以师徒相授和家族传承的形式传承,传播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而地方媒体可让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了解非遗文化内涵,引发其对非遗的兴趣,赋予非遗传承新的生机。
1.2 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本土非遗集中反映了地域文化个性,包含了当地民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地方媒体通过讲述非遗项目与地方历史、民俗的关联,让民众意识到非遗不仅是“以前的手艺”,更是“当前文化基因”,由此唤醒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集体记忆,增强地域身份认同,提升家乡文化自豪感与保护意识,汇聚地域文化建设精神力量。例如我们清新当地的沙河鸟笼、石坎陶瓷、三人燕尾龙舟等等。
1.3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资源具有向文旅产品转化的巨大潜能。地方媒体在传播非遗文化时,可将其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 IP。通过非遗技艺展示和非遗节庆活动报道吸引外部游客眼球,推动“文旅融合”格局落地,它不仅给非遗传承带来了经济支持,也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升级,实现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共赢。
2.地方媒体发掘本土非遗文化资源等内容发展途径
2.1 深度报道——发掘深厚的文化内涵
深度报道是地方媒体彰显本土文化厚度的重要途径。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探访非遗发源地等方式,对非遗项目历史渊源、技艺特点、文化寓意等进行追根溯源,从而形成系列文章或专题报道。如解析传统手工艺所蕴涵的生态智慧、探索非遗对现代化进程的调适和改变等,使观众既知道“是什么”又明白“为什么”。深度报道需要避免单纯技艺罗列,而把非遗放置在地域社会变迁背景下,揭示非遗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衔接点,提升内容思想性和感染力。
2.2 视听产品— 展现我国技艺之美
借助广播、电视和短视频等视听媒介,直观展现非遗“动态美”和“细节美”。电视纪录片可运用镜头语言记录传统戏剧表演程式、民间美术创作程序等,让观众领略技艺之高超;广播节目可以集中呈现传统音乐和口述史诗等声音元素,以声音沉浸感引发观众文化记忆;短视频平台非常适合制作碎片化的技艺展示和传承人故事等内容,地方媒体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年轻观众,例如使用延时摄影来展示陶艺制作的整个过程,用动画来解释非遗符号的含义。
2.3 互动的内容——建构参与体验
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展互动式内容设计,突破“传者中心”的传播格局,促使受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例如,客户端推出如“非遗知识问答”和“技艺模拟小游戏”等功能,旨在让用户在互动过程中掌握非遗的相关知识;发起“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征集活动,鼓励民众分享自己与非遗相关的经历,形成 UGC(用户生成内容)传播;采用 VR/AR 技术创建虚拟展厅,使用者可以在网上“体验”模拟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运作过程,
提升内容趣味性和参与感。
3.地方媒体对本土非遗文化传播的现实策略
3.1 融合传播——开辟多元渠道
地方媒体要打造“传统媒体加新媒体”融合传播矩阵。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凭借其公信力优势,适宜推出深度专题节目以吸引中老年受众;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平台能够为年轻人群推送轻量级、可视化的内容,例如非遗短视频、图文解读等。
3.2 跨界联动——传播场景的扩展
打破媒体本身传播边界,在文旅、教育和商业方面进行跨界合作,打造立体文化传播生态。与文化和旅游部门合作,推出“文旅融合”相关新闻报道,推荐非遗体验路线,助力非遗工坊和非遗小镇的推广活动;与学校携手,启动“非遗进校园”的媒体推广活动,通过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和采访年轻传承者等方式,促进非遗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融合;与企业合作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媒体负责故事挖掘与品牌推广,实现“内容的传播加产品的变现”的良性循环,为非遗传承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持。
3.3 分众传播— 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特点,设计差异化的传播内容。为学术研究者及文化爱好者提供考据严密的深度报道、技艺研究文章;对于普通民众,传播内容应注重叙述非遗背后的人文故事和生活应用场景;对青少年来说,地方媒体利用动漫、游戏、Vlog 等他们喜欢的形式来降低认知门槛。比如给孩子们拍摄以非遗为题材的动画片,以童趣化语言诠释传统技艺;向城市白领们推送“非遗减压指南”,介绍陶艺制作、编织等传统手工艺的治愈功能,使非遗能够准确对接现代生活需求。
4.地方媒体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4.1 面对挑战
地方媒体对本土非遗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内容生产角度看,非遗文化专业性较强,部分项目技艺繁杂且历史悠久,这要求媒体从业者具备较深的文化素养,否则容易出现解读表面化、同质化的问题;从传播效果上看,短视频时代观众注意力分散,非遗内容容易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很难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在资源支撑上,地方媒体总体上面临着资金短缺和人才短缺等困境,很难投入充足精力对非遗内容展开长远而深入的开发。
4.2 对策
通过联合高校和非遗研究机构开展培训,特邀非遗传承人担任顾问等方式,提高从业者文化素养,确保内容解读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对内容表达方式进行革新,融入热点话题和流行文化等非遗元素,提升内容时代感,如运用非遗技艺演绎现代故事,或者对时尚设计中运用非遗符号进行解析等;努力争取政府的专项资金援助,建立非遗传播项目的基金,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例如非遗文创电商和个性化内容服务,来扩大资金来源;加强同传承人交流,构建信任机制并向传承人解释传播意义和保护措施,打消合作顾虑并参与内容创作。
结束语
地方媒体对本土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内容挖掘开发和传播实践,不仅要承担文化传承责任,更要探索创新传播。通过多元内容开发、融合传播策略与跨界联动,地方媒体能够让非遗文化从“小众的圈层”走向“大众视野”,从“历史记忆”变为“生活时尚”。在内容同质化和传播效果受限的挑战下,地方媒体需要不断增强文化解读能力,创新传播形式和建构可持续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文涛.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J]. 中国报业,2024(24):236-237.
[2]彭茜. 新媒体时代“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J]. 声屏世界,2024(2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