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杨晖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水利局 云南 芒市 678400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与效益。质量控制能够保障工程在防洪、灌溉和发电中的稳定运行,避免安全隐患。同时,高质量施工有助于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修投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而且,严格的质量管理还可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绿色发展。总之,优质工程建设不仅提升区域水利保障能力,也为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具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施工的难度和复杂度: ① 工程规模较小:与大型水电工程相比,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单体规模有限,投资资金相对不足,施工周期也较短,往往要求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完成高质量建设。 ② 施工环境复杂:此类工程多分布于山区、丘陵或农村地区,地形条件复杂、交通不便,施工组织难度大,对机械设备运输和施工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 ③ 技术要求多样:中小型工程涵盖渠道、泵站、小型水库、引水隧洞、机电安装等多种类型,工序繁杂,施工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艺与技术手段。 ④ 管理水平参差:由于地方施工单位众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不均衡,质量控制容易出现薄弱环节,亟须健全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⑤ 服务对象直接:工程建成后直接服务于农业灌溉、农村供水和小水电开发,施工质量的优劣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
(一)施工管理体系不完善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部分单位缺乏系统的质量目标分解与责任追溯,技术交底、样板引路、三检制度未有效落实,隐蔽工程未按程序验收即转序;为赶工期压缩关键工序时长,现场巡检与旁站频次不足,问题台账与整改闭环缺位;低价中标后以成本优先替代质量投入,质保金与风险预案不足,导致隐患积累。
(二)施工技术水平不足
施工单位一线人员持证率不高,专项施工方案与必要的专家论证缺失,测量控制网复测不到位;混凝土配合比随意调整,浇筑振捣与保温保湿养护不到位,温控措施不足致早期开裂;坝体填筑分层厚度与碾压遍数不达标,含水率控制偏差大;衬砌成型差,接缝、锚固、防渗细部处理粗糙。
(三)施工材料质量控制不严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采购侧重低价,供应商准入与复评缺乏;进场见证取样与复检流于形式,水泥强度等级、骨料级配与含泥量、钢筋屈服强度等未严格把关;计量器具未检定,配料误差与砂石含水率修正不到位,导致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波动,埋下实体质量隐患。
(四)施工环境影响大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多在山区,山地河谷地质复杂、顺层岩体与膨胀土影响基础稳定;洪旱季转换频繁,围堰渗漏、导流渠堵塞、便道塌方等易发;雨季排水与弃渣处置不当引发二次灾害;冬期与高温季施工未落实温控与季节性养护,出现温差裂缝、冻胀与收缩损伤。
(五)监理与检测环节薄弱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监理旁站比例低、试验室能力与设备不足,关键工序未实行首件认可;试验频次低于规范,试件留置、回弹、渗透与压实度检测不全;信息化监测(沉降、渗压、变形)覆盖不足,数据反馈与处置不及时;资料与实体脱节,问题整改缺乏有效闭环。
三、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解决措施
(一)健全施工管理体系,压实质量责任
施工管理是工程质量的根本保障。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管理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责任分工,将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项目部、班组和个人,形成“人人肩上有责任”的机制。要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和样板引路制度,对关键工序实行样板先行,经监理与质检人员确认后方可大面积展开,避免盲目施工。应推广信息化管理手段,如BIM、工程管理平台等,对施工进度、质量和检测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和分析,建立可追溯的质量档案,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透明度。
(二)提升施工技术水平,规范工序操作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艺执行直接决定工程质量。应强化培训和考核机制,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提升人员专业技能与质量意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设计图纸与规范要求。例如混凝土施工中要确保配合比准确,拌合、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环节全程受控,避免产生裂缝与离析;坝体填筑需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和碾压遍数,保证密实度;隧洞衬砌施工要加强防渗与支护处理,提升耐久性。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推广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如预拌混凝土、商品砂浆、数控测量仪器、无人机巡检等,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应采用科学的地基处理、防渗加固和监测技术,确保工程稳定运行。
(三)严格材料采购与进场检验,强化源头把关
材料质量是工程实体质量的基础,必须从源头上严加控制。首先,要健全材料采购制度和供应商准入机制,优先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供货商,杜绝低价中标和以次充好。其次,所有关键材料如水泥、钢筋、砂石、外加剂、防渗膜等必须实行见证取样和第三方检测,未经检验或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施工现场应建立材料台账,确保数量、规格、检测报告齐全,实现全程可追溯。同时,要严格执行计量制度,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含水率、骨料级配等指标的实时检测与控制,避免因材料波动导致工程实体质量下降。
(四)科学应对复杂环境,强化施工安全防护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大多分布在山区、河谷或偏远地区,受地质与气候影响显著。施工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与水文分析,对软弱地基、岩溶、滑坡体等采取加固或处理措施。雨季施工时,要提前布设排水系统,设置围堰与导流设施,避免边坡塌方与基础冲刷;汛期则需合理安排工期,确保安全度汛。高温季节要做好混凝土降温与保湿养护,防止温度裂缝;冬季施工应采取保温、防冻措施,避免冻害。此外,施工中还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施工,合理处置弃渣与泥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五)强化监理与检测机制,完善质量保障
监理与检测是施工质量控制的最后屏障。监理单位应切实履行职责,对关键工序实行全过程旁站和抽查,做到“事前有预控、事中有监督、事后有复核”。在检测方面,应建立健全体系,配备独立试验室或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钢筋、混凝土、填料等进行全方位检测,涵盖强度、密实度、防渗性能等指标。检测结果必须与施工资料相符,杜绝“资料合格、实体不合格”的现象。同时,应大力推广智能化监测手段,如传感器监测大坝沉降、渗压、变形等指标,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实时分析和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结语: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安全与耐久,更直接影响农业生产、防洪减灾和群众生活水平。通过健全施工管理体系、提升技术水平、严格材料把控、科学应对环境以及强化监理检测,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机制,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性、耐久性与效益性,为区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远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工业工程,2025(2):88-90.
[2]曾织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地名,2024(5):0166-0168.
[3]涂世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3(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