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煤矿采矿工作面超前支护的应用策略

作者

张旭超

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陕西神木 719300

引言

煤矿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护具有安全、高效、环保和经济等多重优势。煤矿开采作业存在一定风险,采矿工作面的稳定状况与煤矿生产推进及矿工安全保障紧密相关。在实际开采进程中,受地质条件与开采作业等因素影响,采矿工作面周边煤岩体应力分布会产生变化,可能引发顶板失稳、煤壁坍塌等情况。超前支护作为保障作业安全的有效技术措施,通过在工作面前方预先对煤岩体进行加固支撑,有助于优化其应力环境,增强整体稳定性。因此,对煤矿采矿工作面超前支护应用策略开展深入探究,对推动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具有积极意义。

1 煤矿采矿工作面超前支护的重要性

1.1 保障矿工生命安全

采矿工作面作为井下作业的核心区域,顶板失稳与煤壁片帮等风险始终存在。超前支护技术通过对工作面前方煤岩体的预先加固,可显著提升围岩稳定性,为现场作业人员构建更可靠的安全防护屏障,对保障井下作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维护采矿设备安全

煤矿开采所使用的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大型设备造价不菲,一旦因顶板垮落、煤岩体失稳等意外状况发生损坏,会显著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通过超前支护技术对工作面前方煤岩体进行加固处理,有助于减轻突发状况对采矿设备的影响,维持设备稳定运转,进而实现设备维护费用的有效管控。

1.3 提高开采效率

采矿工作面环境的稳定性与开采效率存在紧密关联。超前支护技术通过对煤岩体变形破坏的有效管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顶板事故发生概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中断风险与修复频次。这有助于维持采煤作业的连贯性,对煤炭产量提升及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2 煤矿采矿工作面超前支护存在的问题

2.1 支护设备适应性不足

由于煤矿地质条件存在显著差异,煤层厚度、倾角及顶板岩性等要素均呈现不同特征。当前部分煤矿采用的超前支护设备选型相对集中,在应对复杂地质环境时存在一定优化空间。以顶板破碎且应力集中的矿井为例,传统单体液压支柱的支撑性能与特殊工况需求之间或存在适配差异,实际应用中偶见支柱结构变形、损耗等现象,对支护效能的充分发挥产生影响。

2.2 支护工艺不合理

在超前支护工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煤矿存在优化空间。例如,个别矿井在支护时机把控与参数设定环节,未能充分契合相关技术规范及现场工况需求。在支护作业时序安排上,存在与标准要求的空间距离、时间节点存在一定偏差的现象,致使支护措施未能及时发挥对工作面前方煤岩体的防护效能;而在支护参数设计方面,由于对地质条件特征和开采强度因素的综合考量不足,导致支柱布置间距、整体支护强度等参数设置未能达到最佳适配状态,在顶板沉降与煤壁稳定性控制方面,尚未实现理想的技术效果。

3 煤矿采矿工作面超前支护的应用策略

3.1 合理选择支护设备

基于地质条件优化选型:超前支护设备的选型与煤矿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当煤层顶板完整性良好、压力处于较低水平时,单体液压支柱搭配铰接顶梁的支护方案具备一定可行性,该方案在灵活性与经济性方面存在优势;若处于顶板破碎、压力偏高的区域,自移式液压支架或许是更为稳妥的选择。其凭借较大的支撑力、良好的稳定性及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往往能较好地应对复杂地质环境,从而提升支护效能。如某矿在顶板破碎带实施自移式液压支架超前支护后,顶板事故发生频次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

契合开采工艺特性:开采工艺的差异对超前支护设备的性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考虑到其高效、快速的开采节奏,优先选用移动便捷、支护强度高的设备,有助于维持采煤作业的连贯性;而在炮采或普采工作面,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用适配的简易、经济支护设备。

3.2 优化支护工艺

探讨合理的支护时机:超前支护的实施时机对采煤作业安全至关重要,宜选择在采煤工作面前方煤岩体尚未出现显著变形迹象时开展。在实际操作中,可依据煤层地质构造特征与开采推进速度,审慎评估并确定适宜的超前支护距离。对于顶板稳定性欠佳的煤层,可考虑适度增加超前支护距离,提前对煤岩体进行加固处理;而对于顶板条件较好的煤层,超前支护距离可适当缩减。此外,需注意确保支护作业与采煤流程的协调性,严格把控支护时间节点。

优化支护参数设置:支护参数的科学设定是保障超前支护效果的关键环节。在确定支柱间距、排距及支护强度等参数时,需综合考量煤层厚度、顶板岩性、开采深度等多重因素。建议通过地质勘查、力学分析,并结合过往开采经验,进行系统性论证以合理确定参数。例如在较厚煤层开采中,为维持顶板稳定性,可尝试适当加密支柱布置、提升支护强度;在顶板岩性较软弱区域,可探索提高支护密度,增强对顶板的支撑效能。

3.3 加强监测管理

优化监测设备部署:建议煤矿企业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合理增加监测设备投入。在采矿工作面超前支护区域,可选择性安装顶板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锚杆(索)测力计等监测装置,对顶板位移、应力变化及锚杆(索)受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可考虑构建监测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将相关数据及时反馈至地面监控中心,为后续分析研判提供支持。

深化监测数据价值挖掘: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探索超前支护区域煤岩体的变形与受力特性。若监测数据出现波动,例如顶板位移异常增加、应力接近预警阈值等情况,可结合现场实际,灵活采取加强支护、调整开采工序等应对措施。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持续跟踪与分析,逐步完善超前支护方案,提升支护效果。

3.4 提升人员素质

优化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议煤矿企业将超前支护专项培训纳入常态化教育机制,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帮助从业人员深化对超前支护核心价值的理解,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培训过程可综合运用理论教学、实操演练、典型案例复盘等多元方式,全面覆盖超前支护的技术原理、施工规范、操作要点及风险防控要点,助力从业人员夯实技术基础。

完善技能评估与激励机制:考虑构建科学的技能评估体系,定期对超前支护相关岗位人员进行能力测评,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薪酬调整与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激发从业人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此外,可通过组织技能竞赛等活动,搭建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营造良性竞争氛围,推动团队整体能力进阶。

结束语

煤矿采矿工作面超前支护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与高效开采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超前支护工作在设备适配、支护工艺、监测管理以及人员专业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通过对支护设备选型的深入考量、支护工艺的精细化调整、监测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人员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有望进一步优化超前支护的实际效果,进而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更加有效地管控安全风险,为矿工生命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筑牢防线。实际应用过程中,煤矿企业可结合自身特点,对超前支护技术持续进行探索与革新,为安全生产提供更为稳固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班建军.超前支护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矿业装备,2023(2):24-25

[2] 江 科 . 采 场 充 填 体 内 掘 进 巷 道 的 支 护 技 术 研 究 [J]. 黄金,2022,43(10):38-43.

[3]王强.超前支护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22(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