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森林培育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作者

侍老六

师宗县国有五洛河林场 云南 师宗 655707

引言: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是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推进和生态保护战略升级,单纯追求森林覆盖率增长已转向“量质并重”的发展阶段。当前全球森林退化加剧,我国面临中幼龄林占比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等挑战。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需依托科学培育技术,实现从“绿起来”到“好起来”的转变。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有效路径,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一、森林培育与森林质量现状分析

我国森林资源呈现“总量增长、质量待优”的特征。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4 年数据,全国森林覆盖率达 24.02% ,森林蓄积量达 194.93 亿立方米,但单位面积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69% 。林分结构方面,中幼龄林面积占比达 65.3% ,成熟林仅占 17.8% ,且纯林面积占比超 40% ,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从生产力看,人工林单位面积年生长量为 4.2 立方米/公顷,低于全球人工林平均水平。部分区域存在过度追求造林速度、忽视抚育管理的问题,近 5 年全国森林抚育面积年均增长 8% ,但精准抚育覆盖率仅为 35% ,森林生态功能指数较发达国家低 15-20 个百分点[1]。

二、森林培育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践策略

(一)基于近自然经营理论的林分结构优化

近自然经营理论作为森林培育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遵循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规律,通过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树种组成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该理论以乡土树种为核心,这些树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对当地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不仅成活率高,还能有效抵御本地病虫害侵袭。在实际应用中,依据立地条件确定合理混交比例,通过科学配置针叶树与阔叶树、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构建复层异龄林分。这种林分结构模拟了天然森林群落的自然状态,不同树龄、高度的树木分层分布,充分利用了光照、水分和养分资源,显著提升森林生产力与稳定性[2]。

在实践层面,近自然经营需结合林分生长阶段,采用精准抚育措施。幼龄林阶段,重点通过适度疏伐去除生长不良、竞争激烈的苗木,改善林内光照和养分条件;中龄林时期,运用择伐手段,伐除生长势弱、干形不良的个体,为保留木创造更优生长空间。在整个经营过程中,需将林分郁闭度维持在 0.6-0.8 的合理区间,这一郁闭度既能保证树木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需求,又能为林下植被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通过精准抚育,促进林木径向生长,培育大径级优质材,同时为灌木、草本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形成“乔木-灌木-草本”多层级生态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更强的碳汇能力,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多样化栖息地,提升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3]。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近自然经营实践中,针对杉木纯林生态功能弱的问题,采用“保留优势木 + 补植乡土阔叶树”模式。通过立地质量评估划分3 类经营区,在中低产林分中择伐强度控制在 20%-30% ,补植香樟、楠木等乡土树种,密度调整为 120-150 株/亩。实施 5 年后,林分郁闭度从 0.5提升至 0.7,混交比例达 6:4,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均增长 1.8 立方米/公顷,较纯林提升 40% ;林下植被覆盖度从 35% 增至 70%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2.3g/kg ,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 15.6 吨/公顷,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4]。

(二)依托 3S技术的精准抚育体系构建

精准抚育技术以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通过定量监测林分生长状况实现抚育决策的科学化。RS技术可快速获取林分密度、胸径、树高的空间分布数据,GPS实现样地精准定位,GIS则用于数据整合与抚育方案可视化设计。该体系通过建立林分生长模型,确定抚育周期、强度及对象,精准识别优势木、目标木与干扰木,避免传统抚育的经验性误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抚育成效。

东北国有林场精准抚育实践中,吉林省汪清林业局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无人机遥感季度监测林分生长,结合卫星影像年度更新数据,通过GIS平台建立林分数据库,生成抚育小班分布图。对 30 万亩中幼龄落叶松林分,依据生长模型确定抚育间隔期为 3 年,强度控制在15%-25% ,采用GPS导航进行精准伐除病弱木、过密木。实施 3 年后,林分平均胸径从12cm增至 15.6cm ,单木生长量提升 28% ;抚育效率提高 50% ,抚育成本降低 25 元/亩,抚育后林分健康指数从 0.62 升至 0.85,风倒率下降 60% ,为大面积人工林精准抚育提供了技术范式。

(三)基于生态位互补的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

生态位互补理论作为森林培育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科学配置树种,优化资源利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我将从理论原理、实践策略、具体案例等方面展开扩写,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说服力。在实践应用中,筛选生态位分化明显的乡土树种组合是关键环节。以我国南方红壤地区为例,通过将具有固氮能力的木麻黄与需氮量高的桉树混交,不仅改善了土壤肥力,还显著降低了桉树的黄化病发生率;北方针叶阔叶混交林中,云杉与白桦的搭配有效减少了松毛虫等单一针叶林病虫害的爆发。同时,在群落构建过程中需注重种间关系的动态平衡,通过调整树种比例和种植密度,避免竞争排斥现象,促进互利共生。

省普洱市思茅区生物多样性提升实践中,针对思茅松纯林病虫害频发问题,构建“思茅松 + 西南桦+木荷”混交模式。基于生态位分析,思茅松为强阳性上层树种,西南桦为中速生长伴生树种,木荷为耐阴下层树种,三者形成垂直生态位互补。在 2000 公顷林地中,采用带状混交方式,株行距配置为 3m×4m ,混交比例 5:3:2 。实施 8 年后,林分物种丰富度从 8 种增至 23 种,昆虫多样性指数提升 0.8,思茅松毛虫发生率从 30% 降至 5% 以下;林分总蓄积量达 180 立方米/公顷,较纯林提高 55% ,林下采集的野生菌类年产量增加 800kg/ 公顷,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 2000 元/户,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结束语

森林培育与质量精准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绿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森林质量现状,提出基于近自然经营、3S技术应用及生态位互补的实践策略,案例表明科学培育模式可显著提升林分生产力与生态功能。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与推广,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森林培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精准”转型。通过构建多功能、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保障生态安全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幸虎.张掖市森林培育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5,19(10):39-41.

[2]曹方莉.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的途径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25,(5):55-56.

[3]张海斌. 林业工程技术在森林培育中的创新与作用[J]. 智慧中国,2025,(3):50-51.

[4]赵娣.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的策略分析[J]. 农业科技创新,2025,(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