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抗战大后方工业遗址的研学价值与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

王艳

朝阳市第二十三中学 122000

引言:

抗战大后方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战略基石,其中工业遗址见证民族工业在战火中顽强发展的精神与实践,当代教育改革对实践育人有需求,这些遗址正逐渐成为研学旅行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载体。本文聚焦其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潜力,从教育内容本土化与情境化出发,探索如何将工业遗址转化为可持续教学资源,丰富学生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一、抗战大后方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挖掘

抗战大后方工业遗址是中国抗战时期重要的物质遗存,更承载着国家工业自立精神和民族抵抗意志的重要文化符号,这些遗址多分布于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均有集中分布,涵盖兵工、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多个关键门类,共同构成抗战时期中国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从文化层面来看它们既体现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在极端困难环境下的艰难迁移与重建历程,也浓缩着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珍贵精神特质,是研究抗战经济状况、近代工业史与国家战略转移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在教育层面,抗战工业遗址蕴含的厚重时代背景与深刻现实意义,使其成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想载体,特别是在中小学研学旅行和高校课程开发过程中,工业遗址所提供的鲜活实地历史场景与具体工程技术遗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共情与科学探索兴趣。通过对工业遗址开展细致田野考察、深度文化解读和系统工程结构分析,可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的融合教学,还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跨学科视野和成熟历史思维能力。

抗战大后方工业遗址的研学开发需从遗址保护、教学设计与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当前多数遗址仍处于“未系统梳理、未功能转化”的原始状态,蕴含的教育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开展遗址背景档案的细致整理、亲历者口述历史的系统采集、遗迹工程结构的专业测绘等基础工作,是推动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关键前提。

二、面向研学课程的工业遗址教学资源转化路径

将抗战大后方工业遗址转化为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学资源,是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作为承载历史价值与工程价值双重属性的文化遗产,这类遗址的空间布局形态、具体工艺流程细节和特定历史语境当中,藏着丰富且多元的教育素材。实现资源的教学转化需基于对遗址本体的系统性认知,涵盖遗址的选址逻辑依据、产业结构构成、生产工艺特点,以及抗战时期特定社会背景等具体内容,这一过程中可借助多模态信息整合技术,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构仿真建模工具等专业手段,对遗址开展全面数字化采集与精准重构,由此突破时空限制,为课程设计提供兼具实用性与操作性的教学模块和直观化的可视化工具。

从课程内容生成逻辑来看,工业遗址的教学转化需围绕“工程技术—历史叙事—精神文化”三大维度展开,工程技术维度强调具体工艺流程细节、实际生产组织模式与各类技术设备的实证分析,适用于理工类院校与职业教育方向的课程建设;历史叙事维度关注遗址所处的具体历史事件脉络与国家战略背景,强调清晰时间线索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层关联,适用于中小学阶段的历史类研学课程;精神文化维度则着眼于抗战时期所凝结的民族精神内核与集体记忆片段,通过场景还原、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具体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深度情感共鸣与坚定价值认同。

为实现资源到课程的有效转化,需构建完善的教学支持系统与协同机制,教学实施层面,应推动课程资源库建设,将抗战时期相关历史文献、遗址现场图像资料、工业技术图纸、亲历者口述史材料等分类细致整理,搭建专属数字平台,保障资源的便捷获取性与长期可持续性,需引入区域内高校、专业研究机构与教育实践单位的多方深度合作,形成“学术研究+课程开发+现场教学”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探究式学习与任务驱动模型的实际应用,强调在地文化深度体验与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机融合,避免研学课程陷入“观光化”与“碎片化”倾向,理念、方法与机制的多重支撑下,工业遗址研学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教育载体的深度跃迁。

三、抗战工业遗址研学课程的开发策略与实践模式

抗战工业遗址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当代课程开发中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研学课程开发需立足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结合新课标对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思政的要求,强调课程目标的系统设计与资源功能的精准匹配。策略层面要明确课程的核心素养导向,将抗战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技术特征与精神内涵有机融入课程框架。依托“学科融合+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推动历史、地理、技术、社会等多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构建适应不同年龄阶段与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计需遵循从感知—理解—内化的认知路径,既提供直观的遗址参观体验,又融入问题探究与知识建构活动,增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在实践层面抗战工业遗址研学课程需以情境构建和真实任务为驱动,注重课程的沉浸式体验与问题导向设计,通过模拟抗战时期工业生产流程、再现关键历史人物角色、探究当时工业布局逻辑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建立对历史事件和技术背景的多维理解。教学实施可采用项目式学习(PBL)与场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依托遗址原址实地教学、相关实验操作、历史文献研读等多样化手段,构建跨时空的立体学习情境,课程评估体系也应转向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历史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全面考察,避免研学课程流于表面形式,师资配备上,需建立校地共育机制,引入地方文博专家、资深工程技术人员与一线教师联合授课,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与课程张力。有效的研学课程开发需持续整合资源、完善保障机制,推动跨部门协作平台建设,联动文旅、教育、文保等资源,构建“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效益共赢”合作模式。

结语:

本文立足抗战大后方工业遗址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围绕文化内涵解析、教学资源转化及研学课程开发策略展开系统探讨,构建融合历史情境与工程实证的课程体系,推动抗战工业遗址从静态遗产向动态教学载体深度转化。未来需持续加强资源整合与教学机制创新,让工业遗产在新时代教育语境中焕发更强生命力,切实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周维强.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融合路径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 33(2): 58-63.

[2] 陈立群, 王晓燕.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教育转化机制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14): 72-76.

[3] 吴俊良, 徐文斌. 抗战大后方工业发展及其历史地理意义[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 35(1): 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