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策略

作者

薛静静

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小学

语文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涵盖文本、音频、视频、互动工具等多元形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题库、语音识别、个性化学习平台等新型教学资源不断涌现,为语文教学带来新机遇。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对人工智能资源的认知不足,在资源选择与应用中存在盲目性,导致资源与教学目标脱节,甚至出现“技术替代教学”的偏差。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策略,既能帮助教师科学运用智能资源,又能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对推动语文教学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应用价值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资源,凭借技术优势为教学实践赋予多重应用价值,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形成双向支撑。从教师教学层面看,智能资源能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负担,如智能批改系统可快速完成作文、作业批改,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学习短板;同时,人工智能资源的多样性与开放性,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素材库,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创新思路,推动教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1]。从学生学习层面看,人工智能资源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如智能学习平台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推送适配的阅读材料、练习题目,实现“因材施教”;语音识别、情景模拟类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语言实践环境,帮助学生提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此外,智能资源的互动性与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传统学习模式的枯燥感,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的现存问

(一)资源筛选缺乏标准,与教学需求脱节

当前人工智能语文教学资源数量庞大,但质量参差不齐,且缺乏统一的筛选标准。部分教师在选择资源时,未结合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筛选,盲目追求“技术新颖性”,导致所选资源与教学内容关联松散,无法为教学提供有效支撑。例如,选用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智能阅读材料,或与课堂主题无关的互动工具,不仅无法提升教学效果,还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干扰正常教学节奏。

(二)资源应用浅层化,未融入教学全过程

多数教师对人工智能资源的应用停留在“辅助工具”层面,仅在课堂导入、课后练习等环节简单使用,未将其深度融入“备课—授课—评价—反思”的教学全过程。例如,仅用智能题库布置课后作业,却未利用其数据分析功能优化教学设计;或仅用语音识别工具纠正学生发音,却未结合工具生成的学习报告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浅层化应用无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资源的优势,难以实现“技术赋能教学”的目标。

(三)过度依赖技术资源,忽视人文性培养

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而部分教师在利用人工智能资源时,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例如,用智能分析工具替代教师对文本情感的解读,用标准化的智能评价替代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个性化点评,导致教学失去温度与深度。这种“技术至上”的倾向,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情感共鸣,还可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影响语文教学的育人本质。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策略(一)建立科学筛选标准,精准匹配教学需求

教师需结合语文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建立“目标导向+学生适配”的人工智能资源筛选标准,确保资源与教学深度契合。从教学目标维度,筛选资源时需优先考虑是否贴合课程标准与课堂主题,例如教学古诗时,优先选择能呈现诗歌意境的智能动画 味互动工具;从学生适配维度,需根据学生年级、认知水平、学习短板筛选资源,如为低 文并茂、交互简单的智能识字资源,为高年级学生选择具备深度分析功能的文本解读、作文批改资源。同时,可联合教研组建立校本智能资源库,对筛选后的优质资源按“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等模块分类整理,方便教师快速调用,提升资源筛选与使用效率。

(二)推动资源深度融合,贯穿教学全流程

将人工智能资源深度融入语文教学各环节,构建“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的融合模式。在备课环节,利用智能备课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如通过AI 文本分析工具提取课文重点、难点,生成个性化教案;借助智能思维导图工具梳理文章结构,优化教学逻辑。在授课环节,根据教学进度灵活运用资源,如讲解散文时,用智能情景模拟工具还原文本场景,帮助学生沉浸式感受语言魅力;开展口语教学时,用语音识别工具实时纠正学生发音,生成针对性改进建议[2]。在评价与反思环节,利用智能评价系统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如通过作文智能批改系统分析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结构问题,结合数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借助智能教学分析工具总结资源应用效果,为后续资源优化提供依据,实现“资源应用—教学改进—效果提升”的闭环。

(三)平衡技术与人文,坚守语文教学本质

在利用人工智能资源时,需始终坚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实现“技术工具”与“人文培养”的平衡。一方面,明确人工智能资源的辅助定位,避免过度依赖技术,例如在文本解读教学中,可先用智能工具呈现多维度解读视角,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感体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学鉴赏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可利用智能批改工具纠正语法错误,再由教师进行情感表达、思想内涵的个性化点评,保留教学的温度。另一方面,挖掘人工智能资源中的人文元素,如选择蕴含传统文化、正能量的智能阅读材料,用AI 语音合成工具演绎经典文本的情感基调,让技术资源成为传递人文精神的载体,既发挥技术优势,又不偏离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结语

人工智能为语文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其价值的实现需依托科学的利用策略。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语文教学资源的应用价值与现存问题,从筛选、融合、平衡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旨在帮助教师科学运用智能资源,推动语文教学提质增效。在实践中,教师需始终以教学需求与学生发展为核心,避免技术盲目应用,让人工智能资源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3(7):63-66.

[2] 赵建明. 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资源应用中的路径探索[J].语文建设,2022(1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