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视角下初中生违纪行为与自我价值感水平的研究
吴琼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洋浦学校 130000
引言
在初中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违纪行为的出现与自我价值感水平的波动,成为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传统对初中生违纪行为的研究多聚焦问题本身的纠正,比如通过批评教育、纪律处分制止行为,较少从积极心理视角挖掘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而自我价值感作为积极心理的核心要素,影响个体对自身的认知与行为选择,与违纪行为存在紧密联系。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化,从积极心理视角探究两者关系,对理解违纪行为的心理动因、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初中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必然选择。
一、积极心理视角下初中生违纪行为与自我价值感研究的理论支撑
该研究的理论支撑源于三大核心理论的协同作用。其一,积极心理学自我价值感理论奠定基础,其认为自我价值感影响行为动机,初中生低自我价值感可能引发违纪行为以寻求关注,推动研究从心理层面探究两者关联,突破表面行为分析。其二,青少年行为发展理论提供指导,指出初中生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控力不足且易受环境影响,违纪或为探索自我边界,助力精准分析行为形成机制,避免简单归因于品行问题,贴合年龄发展规律。其三,积极心理干预理论赋予实践价值,强调正向引导改善心理与行为,指导研究聚焦“提升自我价值感减少违纪”,为提出干预策略提供思路,且与积极心理视角契合,确保研究结论可转化为实操方法,三者共同支撑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
二、积极心理视角下初中生违纪行为与自我价值感水平的研究内容方向
2.1 初中生常见违纪行为的表现类型与特征分析
研究需先梳理初中生常见违纪行为的表现类型与特征。从校园场景来看,类型可分为课堂违纪,如上课交头接耳、玩手机、不遵守课堂纪律;校园公共秩序违纪,如课间追逐打闹、破坏公共设施、不遵守校园作息规定;人际交往违纪,如欺凌同学、恶意调侃他人、不尊重师长等。特征方面,初中生违纪行为多具有冲动性,常因一时情绪或同伴怂恿发生,且部分行为存在群体性,如多人结伴破坏规则,同时行为背后可能隐藏寻求关注、宣泄情绪等心理需求,这些特征为后续关联研究提供行为层面的分析依据。
2.2 影响初中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主要因素梳理
研究需系统梳理影响初中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主要因素。从个体层面看,学业成绩是重要因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易因“学习差”的评价降低自我价值感;性格特质也有影响,内向敏感的学生更易因他人评价否定自己。从外部环境看,家庭氛围至关重要,缺乏父母关爱、经常被批评的学生自我价值感较低;同伴关系也会产生作用,被同伴孤立、排挤的学生易产生自我否定;教师评价同样关键,教师的忽视或负面标签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影响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完整体系。
2.3 初中生违纪行为与自我价值感水平的关联特征探究
研究需深入探究初中生违纪行为与自我价值感水平的关联特征。从正向关联看,自我价值感较高的初中生,因对自身有积极认知,更倾向于通过遵守规则、积极表现获得认可,违纪行为较少;从负向关联看,自我价值感较低的初中生,可能通过违纪行为吸引他人关注,如故意扰乱课堂纪律获取同伴“关注”,或通过破坏规则宣泄自我否定的情绪。
三、基于研究结论的初中生教育引导与干预策略
3.1 提升初中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积极心理培育策略
提升初中生自我价值感需采用积极心理培育策略。教师可在课堂中设置“优势展示环节”,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特长,如绘画、运动、手工等,通过正向反馈强化其自我认同;在学业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而非仅看成绩,如“这次作业比上次认真,值得肯定”,避免用“差生”等标签否定学生。家庭层面,引导家长多给予鼓励与陪伴,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非仅关注分数,通过“家庭优点墙”等形式让孩子感受到自身价值,从个体与家庭双维度提升自我价值感。
3.2 针对初中生违纪行为的预防性教育引导策略
针对初中生违纪行为需制定预防性教育引导策略。学校可开设“规则认知与情绪管理”课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如模拟“课堂违纪对他人学习的影响”,同时教授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积极暗示等,帮助学生避免因冲动发生违纪行为。教师可建立“同伴互助小组”,让行为表现较好的学生带动易违纪学生,通过群体正向氛围引导个体行为;此外,提前关注“高危学生”,如家庭变故、同伴关系紧张的学生,通过谈心谈话及时疏导心理问题,从源头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
3.3 构建“心理支持-行为规范”协同的校园教育机制
构建“心理支持-行为规范”协同的校园教育机制是关键。心理支持层面,学校需完善心理咨询室功能,配备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帮助低自我价值感学生调整认知;定期开展心理讲座,主题涵盖自我认同、情绪管理等,普及积极心理知识。行为规范层面,制定清晰且人性化的校规校纪,明确违纪行为的界定与后果,同时建立“违纪行为矫正档案”,对违纪学生进行跟踪引导,而非仅给予处分。
四、结论
本文围绕积极心理视角下初中生违纪行为与自我价值感水平展开研究,明确了研究的理论支撑,梳理了违纪行为类型、自我价值感影响因素及两者关联特征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我价值感培育、违纪行为预防及协同教育机制的策略。未来初中教育中,需进一步结合实践优化策略,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感减少违纪行为,助力初中生实现心理健康与行为规范的协同发展,营造更优质的校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葛高琪.F 县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8.
[2]崔艳玲. 初中生教育惩戒的心理策略探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2,(05):10-12.
[3]宋子豪.初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D].成都大学,2025.
[4]毕会苹.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综合实践课新思考[J].教育,2025,(19):52-54.
[5]李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5,(10):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