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西藏乡村文化站的功能优化研究
索朗卓玛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新卡乡文化服务中心 854322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西藏,这一多民族聚居区,面临着文化多样性与国家认同统一性的双重挑战,乡村文化站在维护边疆稳定与促进民族团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农牧民群众的文化前沿阵地,乡村文化站在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西藏部分乡村文化站面临功能局限、资源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 西藏乡村文化站的现状与功能定位
西藏乡村文化站始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基本实现“乡乡有站”的目标。根据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截至 2023 年,全区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 745 个,村级文化活动室 5400 余个,初步构建起覆盖广泛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目前,乡村文化站的主要功能包括: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文艺演出)、提供图书阅览服务、开展非遗传承与民俗保护、协助政策宣传等。在实际运行中,文化站多由乡镇政府管理,人员编制有限,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经费依赖财政拨款,自主运营能力较弱。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现有功能仍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文化服务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本地群众需求的精准供给;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不足,民族团结教育多停留在标语宣传层面;三是数字化服务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年轻群体的文化消费习惯。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文化站提出的新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西藏乡村文化站实现功能转型,从单纯的文化设施转变为意识形态阵地与社会整合平台。首先,文化站需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渠道,通过红色文化宣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强化农牧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等的认同。其次,文化站应扮演“文化桥梁”角色,促进各民族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通过跨民族文艺汇演、共同节日庆典等活动,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最后,文化站在保护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推动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如将藏戏、唐卡等非遗项目纳入中华民族文化体系进行展示传播,既弘扬了藏族文化,又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归属感,为实现边疆稳定与民族团结奠定坚实基础。
3 西藏乡村文化站功能优化的路径探析
3.1 强化思想引领,提升政治功能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西藏乡村文化站必须强化其政治属性,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应将传播党的理论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把文化站打造成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阵地。建议在站内设立“民族团结宣传角”或“红色文化展厅”,通过图文展板、音视频资料、实物陈列等形式,系统展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定期组织“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讲座、红色电影放映、爱国主义读书会等活动,结合重要节日如国庆节、建党节等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同时,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融入日常活动,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国家认同感。
3.2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多元服务体系
为提升服务效能,西藏乡村文化站应打破资源分散、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建立跨部门、跨民族、跨领域的文化协同机制。鼓励文化站与当地中小学、寺庙、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团体及驻地单位建立常态化合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多元供给格局。可依托学校师资力量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书法教学等活动,借助寺庙的群众基础传播和谐共处、爱国爱教理念,邀请不同民族的文艺队伍联合编排节目,实现文化共融共赏。例如,在藏历新年期间,组织汉族、回族等群众参与锅庄舞表演或传统美食制作;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引导藏族群众了解节日内涵并参与庆祝,增强文化认同。同时,支持非遗传承人进站授课,将藏戏、唐卡、藏医药等本土文化资源纳入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框架中展示与传播,既保护文化多样性,又强化“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意识,构建包容、互动、共享的基层文化生态。
3.3 创新服务形式,增强吸引力与参与度
在数字化时代,西藏乡村文化站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群众参与度。建议建设“智慧文化站”,配备电子阅览室、数字文化墙、远程教育终端等设施,使农牧民群众能够便捷获取数字图书、在线课程、红色影视等资源。同时,可引入“移动文化服务车”,定期深入偏远牧区、边境村落,提供流动图书借阅、数字电影放映、政策宣讲等服务,确保文化服务覆盖“最后一公里”。此外,可开发藏汉双语文化 APP 或微信小程序,整合民族团结故事、非遗技艺教学、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支持在线直播、互动问答等功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群众的需求。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人才是文化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针对西藏乡村文化站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应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人才结构。一方面,可通过定向招聘、特岗计划等方式,吸引高校艺术类、民族学类毕业生到基层文化站工作,并给予政策倾斜和待遇保障。同时,建立“文化辅导员”制度,鼓励本地非遗传承人、退休教师、文艺爱好者担任兼职辅导员,补充专业力量。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赴内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或邀请专家进藏开展业务培训,重点提升其文化活动策划、数字技术应用、意识形态引导等能力。此外,可联合西藏大学、民族院校等开设“基层文化管理”专项培训课程,建立长效学习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西藏乡村文化站不仅是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前沿阵地”。其功能优化不应局限于硬件改善与活动增加,而应着眼于价值引领、文化整合与社会凝聚的深层目标。通过强化政治功能、整合资源、创新服务、培育人才,乡村文化站有望成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多尔吉.西藏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藏学,2016,No.126(04):59-64.
[2] 韩福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补齐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短板[J].北方经济,2018,No.367(06):38-40.
[3] 葛羽.乡村振兴中文化站的作用及其发挥途径[J].中国文艺家,2021(0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