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沈星怡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而实践性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双减”政策实施后,传统以抄写、背 践价值,逐渐无法适应教学改革需求。当前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对实践性作 形式固化,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能因任务繁杂加重学生负 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既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又能帮助学 ,对推动小学英语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减”与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的内在关联
“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与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的育人价值高度契合,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的内在关联。从政策导向来看,“双减”强调作业需“控量提质”,注重实践性与综合性,而英语实践性作业以“应用”为核心,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知识,恰好符合“双减”对作业质量的要求,能在减少机械任务的同时,提升作业的育人实效。从学科特性来看,英语学习需依托大量语言实践,实践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课堂之外的语言应用场景,能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同时,“双减”背景下的实践性作业强调“轻量化”,要求任务设计简洁、易操作,避免复杂流程与过重负担,这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相符,能让学生在无压力的实践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形成“实践—提升—兴趣”的良性循环,推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的现存问
(一)作业内容脱离生活,缺乏应用价值
部分教师设计英语实践性作业时,未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业内容与学生日常场景脱节,多围绕教材内容机械延伸,缺乏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这类作业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学生完成作业多为“应付任务”,难以主动投入实践,不仅无法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还可能因内容枯燥削弱学习兴趣,与“双减”通过优质作业激发学习动力的要求相悖。
(二)作业形式单一固化,忽视学生差异
当前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多集中于“制作单词卡片”“录制课文朗读音频”等传统类型,缺乏创新性与多样性。同时,作业设计未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差异,采用“一刀切”的任务模式,统一的难度与要求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难以完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无法获得提升,既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也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影响作业实践效果。
(三)作业评价体系缺失,缺乏反馈引导
多数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多以“完成与否”“好坏”等简单标准为主,忽视对学生实践过程、语言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的关注。评价反馈缺乏具体性与指导性,无法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也难以给教师调整作业设计提供参考。此外,评价主体单一,仅依赖教师评价,未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导致评价视角狭窄,无法全面反映作业实践效果,制约实践性作业的优化与改进。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一)立足生活实际,设计具应用价值的作业内容
作业内容设计需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场景,挖掘生活中的英语应用契机,让作业成为连接课堂知识与活实践的桥梁。教师可围绕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活动、社会体验等维度设计任务,例如“家庭场景”可设计“用英语介绍家庭成员及喜好”“录制家庭物品英文标签”等作业,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运用英语;“校园活动”可设计“英语课间对话小任务”“班级活动英文海报设计”等作业,贴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社会体验”可设计“超市购物英文单词记录”“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观察”等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英语、运用英语[1]。同时,作业内容需聚焦语言应用本质,避免无意义的形式化任务,确保学生通过实践能真正提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让作业兼具趣味性与实用价值,符合“双减”提质要求。
(二)丰富作业形式,兼顾个性化与创新性
作业形式需突破传统固化模式,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创新性的实践任务,同时兼顾学生差异,满足个性化需求。从形式创新来看,可融入多媒体技术,设计“英文动画片段配音”“英语Vlog录制”等数字化作业;结合手工、艺术元素,设计“英文绘本创作”“英语主题手抄报绘制”等创意作业;引入合作任务,设计“小组英文情景剧编排”“同伴互助英语对话练习”等合作性作业。从个性化设计来看,可采用“分层作业”模式,为不同能力学生提供梯度化任务,例如“单词实践”作业中,基础层学生完成“单词与实物匹配”,提高层学生完成“用单词造句并描述场景”,拔尖层学生完成“围绕单词创作简短英文故事”;同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作业类型,如喜欢绘画的学生选择“英文绘本创作”,喜欢表达的学生选择“英语配音”,充分尊重学生差异,调动参与积极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获得提升。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反馈与引导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提升实践性作业质量的关键,需构建“多元主体、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反馈与引导作用。从评价主体来看,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的协同模式: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价学生的语言准确性、实践能力;学生自评反思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学生互评从同伴视角评价作业创意、合作表现,学会欣赏与借鉴;家长评价关注学生在家完成作业的态度与实践情况,提供家庭场景的评价参考[2]。从评价内容来看,兼顾过程与结果,既关注作业成果的完整性与质量,也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参与态度、语言应用能力、创新思维,不仅关注语言表达准确性,还关注内容创意、画面呈现、实践投入度。从评价反馈来看,教师需给出具体、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同时,定期总结评价结果,分析作业设计的不足,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形成“设计—实践—评价—优化”的闭环,推动实践性作业质量持续提升,落实“双减”提质育人目标。
结语
“双减”政策为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双减”与英语实践性作业的内在关联,梳理现存问题,从内容、形式、评价三方面提出设计策略,旨在构建轻量化、高效化的作业体系。在实践中,教师需持续关注学生需求,动态调整作业设计,让实践性作业真正成为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载体,助力学生在“双减”背景下轻松学好英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基础教育参考,2023(8):62-65.
[2]陈明华.基于“双减”的小学英语实践性作业优化策略[J].英语教师,2022(12):89-92.